莫让课改 “套牢”自己

发布日期 : 2015-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威海市文登区河南完小    冯月杰

 

前几天,在网上观摩了两节语文课,其中一位高年级的执教老师是按“导学案”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在上课起始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看拼音写词语。

这不由得让我回想起自从推行“导学案”以来的一堂堂观摩课的共性问题——在上课初始,大多数教师口头抽测学生默写新生词。对此,我个人持有不同看法。

试想:学生自主预习新课时,要想掌握新生词的写法,一定不知在纸上先写了多少遍,才烂熟于心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笔画繁多的生僻字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保证学生是按照规范的书写顺序来练习写的。再者说,有些字的笔顺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就是我们这些为师者也不知反反复复研讨了多少遍,如:“噩”“撇”“肃”等字。老师都未敢妄自定论的字,为什么要如此地为难学生?虽说这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做到了字字斟酌呢?我觉得这无疑是把学生导入了一种误区,自设羁绊。

不错,学生是无师自通地会写了某些字,但其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个别字的书写顺序是“举棋不定”的,迫于“师命难违”,只能“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检测手段,完全没有考虑到学情,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相悖而行,没有丝毫的检测价值。虽说“亡羊补牢”不失为策,但是又有谁能保证百分百的学生“有则改之”呢。以至于个别学生在今后的习字过程中,会“融会贯通”地累及其他字的正确书写。

“杜郎口旋风”的成功课例,告诉我们“导学案”是一种很有前瞻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举措,它关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不是机械地去尝试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在一种新的课堂理念的支配下,“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生本高效的课堂。

在此,我认为在试行“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妨从自己的实际学情出发,对于生字词的检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认读与理解,把书写这一环节融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地进行为好。

可以说,每一次的课改都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一次更迭与提升,它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谨记,不管怎样改,都是围绕着让学生更有效地“学”来进行的,脱离了这一点,课改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鼎盛”时期,让人感觉最虚华的便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泛用,让人不胜其烦。有时,它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内容,简直是“画蛇添足”。

说到这儿,我想于永正、王菘舟、窦桂梅等这些语文界的佼佼者,他们在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肯定不会宥于某种模式,人云亦云地“步人后尘”。否则,也不会有自己别具一格、个性飞扬的课堂了。

总之,不论试行什么样的课改,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它所冲击的是我们固定有的陈腐思想,只要我们的课堂能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它为基准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功效性倍增就足矣。切不可拘泥一种固定的程式,更不可沿袭他人的课改模式来“套牢”自己。

 

(《山东教育》2015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