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苗长在树上

发布日期 : 2021-10-22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教科所   李齐伟


清明节的早上,我忽然发现院子里的柿子树上抽出了嫩芽,叶子绿绿的、厚厚的,有的仅露出一个尖尖角,几片叶子,抱在一起如花的蓓蕾。我想把我发现的愉悦传递给他人,就冲着六岁的外甥女文文喊:“文文,你看这是什么?”“麦苗。”文文淡定地回答。“天啊,麦苗长在树上了!”我感叹道。为什么六岁的文文认为树上长麦苗?她错误的结论必定来自错误的认知。我努力地思索着,搜寻着她与麦苗的渊源。

文文对麦苗的感性认识源自这两年春天回家的路上。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我们远远发现枯黄的麦苗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了绿色,大片大片的,很是好看。这时,当教师的妻子总是提醒她欣赏车外绿色的麦苗。到底麦苗是长在地上?还是挂在树上?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很难辨别,只是听到有“麦苗”这个名字,并且知道它跟绿色联系在一起,一旦有了麦苗的印象,再看到颜色相似的形象,她认定是麦苗,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无论是麦苗还是树芽,以及其他什么事物,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名字,是人们基于认识的需要,人为取的名,约定俗成而已。而要完全认识这些事物,就要共同生活在其中,获得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有时是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面对文文“麦苗长在树上”的错误认知,如果我们采取反复订正,甚至打骂、嘲笑,或者诉诸考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扭曲她对生活的认知,也会加剧她对求知的恐惧。而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带她到真正的麦子地里走一走、转一转,让其感受麦苗和泥土的关系,了解树和树芽的关系。

如非生活在其中,难以充分了解;生活在其中,不提炼、不改造,难以真正掌握。以其所知,再进一步加工、改造,才形成个人知识,即如杜威所提出的“学习是经验的改造”。由此可见,要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必须以个人经验、经历为基础,然后提炼、改造。这道理似乎非常浅显、通俗,但在有些地方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却难以实现:背实验、背习题、背字词,刷题、检查、考试……很多人认为: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过、记过自然理解,分数自然提高,能力自然提升。由此出现 《学记》所言的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思是说,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以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这也就难怪会出现厌学、分数高而能力低等现象。

看来,麦苗长在树上,不仅仅是六岁孩子的认知错误。教育教学中这种认知错误也不时上演,使得学生的学习本能和行为遭遇挑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