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恪守“谨于初”
发布日期 : 2015-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曲阜市春秋小学 殷学忠
宋代的罗从彦这个人,中国人知道的不多,但他的一个三字观点却说得极有力道,对于当前教育怪状不啻一剂上好良药。他曾提出“谨于初”的处事修德原则,这和老子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侧重点不同,老子重视“慎终”,罗氏主张“谨初”。罗的看法是,一个人开始的追求,依凭一时性情、爱好、意趣和初衷多半是不靠谱的,起初热热闹闹、心血来潮,不久原始的那点热情与梦想被后来不可预知的“插曲”稀释了、干扰了、解构了,到后来要么改弦易辙,要么虎头蛇尾,美好的初衷随风飘散得无影无踪。环顾教育现实往往如此,孩童时代的空闲时间常常被排满了,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论孩子的兴趣爱好在何方,家长意志主宰一切,开始很浪漫美好,期冀着自己的孩子才艺骄人,又是书法,又是朗诵,又是写作,又是舞蹈,又是弹琴……似乎天下行当都要自家孩子学一把。美好的愿望不代表结果的圆满,事实上呢,什么都没有深入,孩子起了厌倦、敷衍甚至势利实用的心理,真正的良好情趣一点都没有养成,违背了初衷,坚持到后来有一技之长的孩子更是寥若晨星。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人生之初,在孩子的“性本善”阶段,开启什么,引导什么,种下什么,是天下一等大事。凡事都有开始,谁也猜不透结果怎样。这样,“开始”实际上就起了领头雁和方向盘的作用,它定目标、找方向,充当了整个人生成长奋发有为的引擎。
教育界有句行话叫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否有问题,不知有多少人认真仔细地想过,但我知道,全国无数的家长老师们每天正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落实着这句话的精髓:起跑线越定越早——幼儿园就开始比拼了;运动员越来越多——一年到头各种辅导班、早教班、特长班、助学所等机构生意红火;起跑速度越来越快——幼儿园就开设英语学习班;起跑要求越来越高——各科优秀也属于不太理想的表现。曾几何时,教育异化成了分数,学习被逼仄成了“拼杀”,孩子们的眼睛从小就血红血红的,充满杀气!就整体而言,一个人“被竞争”的时间越早、年龄越小,越迫切渴望快点走向平庸。因为压迫久了,身心极度疲惫,有朝一日高压一旦解除,就好像监牢里放出来的囚徒,好不容易飞跃疯人院,怎么会再安心、可持续性地学习呢?
有人会这样辩解,我们的教育当然有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边实践边纠错,正本清源也不是一蹴而就,不也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改良和改革的阶段吗?但事实是一代代的孩子们在一天天成长,孩子们等得起吗?孩子们多么像一张张白纸,你时常在这张心灵的白纸上画了又涂,涂了又画,这张白纸还能清洁吗?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多少次目睹了相当数量的孩子应付学习、讨厌学习、逃避学习的令人伤心的惨状,不能不说与我们现行的评价标准、管理模式、用人制度、社会积习有关,它们难辞其咎。学习就像漫长的马拉松长跑,起点当然很重要,但你不能要求他每时每刻都领跑吧,关键是起跑和中途不要掉队,关键是要想着保存实力、以利再战,关键是要能笑到最后。铁的事实是,不少孩子本来聪明可爱、有些灵气,可惜起点上的题海战、唠叨战一上来就把他搞烦了,搞成“老油条”了,可悲可叹!
《论语》开篇就坦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就是整个《论语》的“谨于初”吗?那么,教育的“谨于初”是什么?它又在哪里?不该值得好好探索、寻觅和坚守吗?
(《山东教育》2015年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