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等待
发布日期 : 2015-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 程训华
写下这个题目,我很难为情,因为目前教育不容许等待,急功近利,搞短平快成为教育的主流和趋向。上级部门不容许你等待,每学期都要对学校进行考核;学校不容许你等待,每时每刻都在量化着你的工作;教师也不能等待,还有考核评先树优晋职在诱惑着你;社会在关注着你,家长在瞩目着你。教育不容你等待,可是教育又必须等待。
按理说,在各行各业提速的情况下,教育不应该提速,可是,为了教育的功利性,提速势在必然。于是,教学改革后浪推前浪,一种改革风起云涌,可是霎时就会销声匿迹。今天洋思模式,明天又是杜郎口,就如同抗日战争时的游击战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数字模式充斥校园,充满耳鼓,我常想,阿拉伯数字在课程改革中成了“香饽饽”,土地爷也混个二月二。只要报纸见面,领导闻听满足了“创新改革”就解甲归田。在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希望口号的怂恿下,学习借鉴、推陈出新固然可嘉,但是教育需要稳定,就像魏书生所说的,要守住、守住、再守住,不能跟风,不能喜新厌旧。有的学校把科研放在第一位推动学校发展,本无可厚非,可是大都把课题研究当作装点学校的门面,上至国家级课题,下至县级课题,一个学校人人有课题,人人搞课题研究,于是乎,学校忙着申请课题,老师忙着承接课题,还没等弄明白课题是什么回事就开始结题。课题研究的速度不亚于飞毛腿导弹,课题研究形同流星划过天空,短暂而又苍白。各种学校称号的评选,只注重最后的结果,把很重要的过程宕置一边,只要在审查中材料齐全,装帧精美,再加上人际运作,就不愁不能入围。学生的学习不容等待,一个月一检测,两个月一大考,即使学校不评比,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你自己在什么位置,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况且,最容易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有教学成绩,这是最为显性和直观的手段,即使你与同学科的教师相差千个百分点,那么还是那句话“胜者王,败者寇”。不容你辩解,只能忍气吞声,主管找原因,原因很明显,就是那几个学生拖了后腿,于是教学必然走向另一个反面,强制接受,甚至个别性急的教师会使用武力迫使的方式,如此又违反了职业道德。学生管理不容等待,说服教育不如惩戒有作用、有效果,于是,学生一旦违纪,那么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轻则写伏辩,中则将功赎罪,重则学校警告,搬家长,回家反省。老师俨然把学生当成了一部机器,开关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容许有故障出现。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等待。学生的成长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平时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也暗含着这个意思。马克思说:“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使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教育不可能在学校里就把学生打磨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只是在老师的管理和教育下,向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养成一些学习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做人的习惯和良好意志品质的习惯。这些需要一个人毕其一生的经历去实践、去磨炼。
可是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人的差别又非常的大,同时受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根深蒂固,所以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些学生是非常难办的事情。即使一个老师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地教育一个学生并不见得有效,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或许就能改变。更可能因为家庭的一次变故,生活中遇到的一次挫折,读书学习中获得的一次顿悟,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教育者必须有耐心和恒心,不要期待学生像大人那样的懂事,像成人一样的灵活机智。可是,我们职业的习惯决定了有的老师喜欢错误地估计学生,拔高学生。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愚蠢的“揠苗助长”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也曾经是个孩子。”要有原谅孩子犯错的胸襟,要容得下孩子的不足甚至是千奇百怪的错误,要知道,每一颗种子都有它自己的设计意图。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都能成为最优秀的他自己,要坚信学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总有一天他会走出混沌黑暗,只要给他时间,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白居易有言:“试玉应烧三日满,辨才应需七年期。”任何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更需要一种等待的耐心,更需要一种恒久的坚持。短兵相接可能招致两败俱伤,揠苗助长会带给学生更大的伤害。要使教育能够稳定、有序、和谐地发展,就必须洗尽铅华,排除浮躁,淡泊功利。更重要的是,在提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今天,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现行教育的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落实,而不是有风三尺浪,风去无涟漪。让教育返璞归真,让教育正本清源,让教育有缓冲思考和等待的时间,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前提,否则,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学生只能是失败的学生,谈不上对学生教育的幸福与培养。
(《山东教育》2015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