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的城乡师资流动困境与探索

发布日期 : 2024-02-2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   孙晓彤   张  健   季  盟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科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从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推进城乡、校际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科学有序的交流轮岗对打破地域限制、破解城乡师资分布不均的难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统筹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乡师资交流的困境分析

1.城区学校不愿派

为鼓励城区教师“下乡”,交流轮岗逐步与教师个人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挂钩,特别是国家层面已明确,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是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任教3年以上是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政策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但城区学校在选派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城区学校师资紧缺。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生源普遍快速增长,学位压力明显加大。随着大班额大校额治理,班级瘦身,班额增多,对师资数量要求明显提升,教师紧缺成为一部分城区学校存在的问题。

二是名师资源有限。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工作重心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城区学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一部分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没有参加外出参加交流轮岗。

三是社会压力较大。对学校而言,从外校交流进入本校特别是从乡村学校交流“进城”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担心其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给予学校较大压力。

2.乡村教师不愿动

对乡村教师而言,交流“进城”的意愿也明显低于城区教师“下乡”的意愿,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经济待遇受影响。自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补贴政策出台以来,乡镇补贴标准不断提高。根据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每月可额外领取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乡镇补贴。按照规定,离开乡镇工作岗位的,乡镇补贴应停止发放。乡村教师若“进城”交流,不能继续享受乡镇补贴,收入上的“获得感”与“进城”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是职称评聘受影响。为增加基层教师职业吸引力,拓宽基层教育人才发展渠道,2022年,人社部在政策试点基础上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乡村教师开辟“双线晋升”通道,由原来的“独轮”转动变为“双轮”驱动。但基层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仅在基层定向使用,在符合聘满一定年限等条件换发同级别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证书之前,一旦交流“进城”,便不得按照基层职称聘用(任),也无从享受对应的工资待遇,即“单独评审、定向使用、兑现待遇、离开无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学校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

三是工作压力增大。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乡村兴起“教育移民潮”,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将孩子送到城区学校接受教育。一方面,城里学校越来越挤,“人满为患”,农村学校生源流失,“门庭冷落”,教学压力呈现两极分化;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在管理考核等方面的要求较城区学校宽松。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教育教学压力明显更小,不少乡村学校教师交流到城区学校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

3.交流轮岗成效有待提高

作为优化师资配置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交流轮岗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教师队伍强“弱项”、补“短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成效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教师的内生动力不足。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外出参与交流轮岗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交流任务,自主选择权较小。另外,部分教师存在功利性思想,为了达到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的基层工作年限,不得不参加交流轮岗,目标感、责任感有待加强,内生动力没有有效激发,交流成效自然达不到理想状态。

二是交流制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区县在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时设定的周期过短,交流进入的教师难以真正融入目标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经验的碰撞不能深入,达不到“以交流促双边提升”的实效。在业绩考核方面,交流轮岗教师的考核评价容易出现“双不管”,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及结果运用流于形式。派出学校与接收学校交流不畅通,在选派教师的监督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盲区。

三是对选派教师的关心关爱不够。在对交流轮岗教师的关心激励方面,往往“重物质、轻情感”。交流教师进入新学校,在教育教学环境、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需要重新适应,往往存在归属感不强的问题。部分学校在帮助教师解决生活难题、助力工作成长、给予情感关怀等方面重视不够,教师难以将自身价值实现融入学校发展,这直接影响交流轮岗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破解城乡师资流动困境的路径探索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交流轮岗是推进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途径。要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升教师交流轮岗质量,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高质量的良性流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畅通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坚持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城乡学校师资配备情况,统筹调配盘活县域内名优教师资源,合理确定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期限和形式,不断创新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坚持民主公开、协商管理,引导教师充分参与交流轮岗,最大可能兼顾教师个人意愿,确保过程公开、程序公平、结果公正,提高教师对交流轮岗的认同感与积极性。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教师岗位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编制、岗位、绩效、职称、层级等制度贯通衔接,有效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体系,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着力解决教师活力不足、配置不均、流动不畅、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以教师队伍管理评价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完善激励保障,探索城乡捆绑

健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基层职称评聘、乡镇补贴发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明确乡村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待遇保障,不断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将城区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的前置条件的基础上,拓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前置条件范围,将其同步作为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的前置条件。探索建立新招聘教师5年内城乡学校捆绑服务制度,城区学校新招聘教师5年内需到乡村学校服务不少于1年,乡村学校新招聘教师5年内需到城区学校任教锻炼不少于1年;定期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打造一批“熟悉乡村教育、厚植乡土情怀、拓宽理论视野、素质能力过硬”的乡村之师。

3.加强考核管理,强化人文关怀

建立完善教师交流轮岗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主体、对象,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结果运用,将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组织情况、教师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交流轮岗工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流入学校应加强对交流轮岗教师的人文关怀,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和物质保障,注重心理诉求和情感支持,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和指导,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以暖心“小事”办好交流轮岗“大事”,帮助轮岗教师尽快适应新岗位,增强身份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