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妨多一些“不言之教”
发布日期 : 2015-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潍坊市聋哑学校 郑明星
因各种机缘,能和许多优秀的校长在一起,近距离观察优秀校长们的工作状态。这些业绩突出、办学成就都非常高的校长各有“绝招”:有的校长忙忙碌碌,一日不得闲,非常敬业到永远;有的校长很得闲,没有人找其汇报,也不多管“闲事”,更多的时间打发在四处转转、静坐、读书上……两种不同的校长曾引起我的兴趣,爱岗敬业勤勉进取是好校长,得闲的就不是好校长了吗?结果不尽然。
后来,笔者在《道德经》里找到了答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句大意为懂“道”的人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按照自然法则,不滥用政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首先,不去刻意破坏规律,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观点吧。“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按照规律而为,不强为。其次,不要过多地指手画脚,以“唯一真理”来说教,应“行不言之教”之事。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然而,在现实学校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违背“不言之教”的事。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是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如果过多地“指手画脚”,会破坏这种自然的教育生态,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倡导“行不言之教”,而不是行“言之教”。
教育主管部门的“文山会海”依然是学校头上的一座大山,校长忙于应付上面的会议、检查、评比。上面千条线,学校需要拿出人力物力对上面的“指示”进行落实。学校成为了“木偶”,被若干部门操控着,失去了自由。
在学校层面,许多学校擅长搞“工程”,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有的学校喜欢搞活动,将活动结果纳入到教师考核。一个学校甚至还出台了每个月“十个一”活动,每月一篇反思、读一本书、谈话N次……有的学校喜欢搞评比,卫生评比、作业评比、备课评比……一连串的“工程”、活动、评比让老师们疲于应付,焦头烂额。老师的时间本来有限,有限的时间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为什么老师们出现职业倦怠,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教育管理者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违背了“不言之教”,过多地充当“专家”“导师”,忽视了教育的本源。
在教师层面上,也存在着类似问题,总以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都是真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学生的天性被束缚。若真正理解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或许就能让学生的天性发挥出来。
让学校多一些“行不言之教”,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解放学校,学校解放教师,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其次,注重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边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地“教诲”或者下指示。
让学校自主发展,少一些行政干预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做的事。教育主管部门少当“婆婆”,少一些“文山会海”,少一些行政指令,而是将办学的权力交给学校,把权力交出来,让学校自主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少当“判官”,教育主管部门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学校是否履行办学方针的监督者,应管、办、评分离。有了以上两者,学校才可真正回归到育人的渠道,回归到学校的根源。
作为校长,最容易“忙碌”,大小事儿等着“头”定夺,绝不正常。作为校长,是学校灵魂的引领者,而不是具体事务的操办者。正如有些领导看起来勤劳无比、有些校长充满闲情逸致一样,辛勤的未比有个好收成。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体在运作,如果校长将所有的事都要管理,那么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团队。校长到处发号施令,行“言之教”,谁还会主动去思考去创新?更何况有些校长头脑一发热,就是一个“金点子”,就要落实与狠抓,其结果只会将老师累得团团转。“不言之教”就是要将教师解放出来,让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上去,按照教书育人的规律把束缚在教师身上的枷锁摘掉,让教师舒心从教,自主发展。学校所做的就是引领,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强迫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作为教师更要有“不言之教”的胸襟与气魄,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点拨孩子成长的琴弦,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促进自主成长个性发展。当然,教师要少一些喋喋不休的说教,多一些榜样的引领,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古人有言:“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的确如此,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赏,身体力行者更加值得效仿。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由此看来,“不言之教”对教育者来讲至关重要。
(《山东教育》2015年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