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论兵法”

发布日期 : 2015-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韩志荣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汉朝名将李广有一次率领一队人马前去执行任务,行进间突遇敌人的大队人马,这使李广一行大吃一惊。有人主张赶快逃跑,李广说:“此时若是逃跑,逃不出敌人大队人马的追杀。”有人主张干脆跟敌人拼了,李广说:“如果我们硬拼,那是自取灭亡。”“那怎么办呢?”李广说:“大家别慌,听我指挥。”接着按照李广的吩咐,大家迎着敌人继续前进,在离敌人不远处不慌不忙地下了马,解下了马鞍,敞开盔甲,非常悠闲地就地休息了。敌人看到这一幕,以为这是“诱兵”,后面必有埋伏,于是命令部队急速后撤布阵。李广等趁着敌人慌乱之际斩杀了几名敌将,意外地获得了胜利。

一般情况下,人们遇上这种情况,要么逃跑,要么硬拼。出人意料地跳出这两种定向思维,反倒把敌人给搞糊涂了,这就叫出奇制胜。

教育无定法,也要用“兵法”。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改变习惯做法,多想奇招,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今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里有一个叫小贝的学生——他上课不听讲,回家作业也不做,好像一切与他没有关系;你问他为什么,他闭口不言,任你好说歹说。我首先对他进行了正面教育,和他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他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又抓住他的“优点”不时地进行表扬,给他树立班级威信,可是,他依然没有改进。

我暗自有些生气,对他进行了批评,并和他的家长见了面。见面后没等我把情况诉完,家长已痛哭流涕,说小贝从低年级就是这样,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就是不管用。你看,表扬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那怎么办呢?

我暗中细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差生”,而是比较聪明。我还发现他平时有种极想迎接挑战的欲望,好像故意和老师作对。于是,我多次找原来教他的老师了解情况,又和班干部座谈分析原因。终于弄明白在低年级的时候,小贝因为老师几次“不公正”的批评,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无论老师批评还是表扬,都有“逆反心理”,故意和老师作对。他已经习惯了老师每天接连不断的批评,也不在乎老师的偶尔表扬。一句话,他很乐意欣赏老师对他着急的样子,享受着全班同学高度关注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越滑越远。

弄明白原因,我心中有数了。我决定不和他“正面交锋”,先来个“迂回包抄”,故意不理他,反倒对与他比较要好的另一名学生显得比较亲近,对那名学生时不时地给点温暖和表扬什么的,使得那名学生和我非常亲近,却对小贝疏远了不少。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两三天,小贝好像不愿意再坚持了。突然有一天,组长来报告,说小贝交作业了。我很吃惊,心里也很高兴。我知道受到冷落而又不甘寂寞的他有点想表现自己了。但这时的我深知,这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应该较住劲,喜怒不能形于色,这叫“诱敌深入,欲擒故纵”。

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不动声色地上课下课,根本“不在意”他。我暗中观察到小贝的情绪似乎更加不平静了,好像在说:“我写了作业了,你也给批改了,难道你不知道吗?”我故意装作不知情。一连几天,虽然中间也出现过不做的现象,但总算是接上趟了。

这种“战绩”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单独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建立起了“统一战线”。同时,委托他所在的小组多给予鼓励、肯定和帮助,让他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大家的关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那“冬眠”已久的纯真天性渐渐复苏了,逐渐融入到周围同伴之中。这种好的势头慢慢成了一种“习惯”。小贝不仅做作业了,而且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我抓住时机,利用作业展评的机会,将他的作业放到展评作业中,让他不断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他渐渐体会到了荣誉带来的快乐,尝到了进步带来的甜头。不客气地说,由于小贝本身天性不错,现在已经成了班里比较优秀的学生了,老师和家长都高兴得不得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接下来,我又找机会和他深谈了几次,让他打消了对老师的误解,端正了学习态度,而且有意安排他做我的课代表,让他承担一份责任。结果他不仅将课代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作业也一直做得很好,表现逐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

班级无大事,教育无小事。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多用点“教育兵法”。多想办法,选准办法,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施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