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校长的“治校”与“治学”

发布日期 : 2015-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桓台县索镇实验学校    

 

作为校长,人们在评价其工作时,往往只注重其办学业绩,办学业绩往往也只看教学成绩。其实,校长的办学成绩是其外在的工作表现。外在工作表现的优与劣,是与校长内在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的。校长的工作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治校”,二是“治学”。因此,校长的时间也分为两个部分,工作时间“治校”,业余时间“治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可惜现在对校长的考核,只注重办学业绩,结果导致大部分校长只注重了“治校”,而忽略了“治学”,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对教育教学工作习惯于通过硬性的行政命令,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和行政干预来完成。虽然有时看到校长们雷厉风行的作风确实起作用,但实际上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并不和谐,教育工作的氛围并不融洽,教师们暗中满腹牢骚地工作,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谈到什么是大学时曾说过:大学者,非大厦之大,乃“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大师之大,大学问之大”也。由此推及普通中小学——学校者,亦非校舍之小,乃大师融大学问为基础教导小学生之“小”也。从这个观点出发,笔者认为治校须始于治学——有学有问才有校,无学无问学校无所依附,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校的教育工作就会因此而失去灵性。校长的治学,非个人治学,乃团队治学也。个人治学,陋室一间,书案一台,典籍数橱而已;团队治学,校长须修德以范众,正身以格人,博学以导师——成为学校团队之灵魂人物也。基于此,一个好校长首先要淡化官本位的意识,要追求不求官位、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服务情怀,追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追求修己、助人、责己、恕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力量,追求熔铸中外、积淀古今的博大思想与丰富学识。第一、二个追求是为“修德以范众”,第三个追求是为“正身以格人”,第四个追求就是“博学以导师”了。以上“修德、正身、博学”还只是校长的个人修为,要将其转化为团队的具体治学行为,校长还得身体力行,持之以恒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抓起。

培育纯正学德。真、容、清,乃学德之三维。真就是求真务实。夫学问者,格宇宙事物之规、探社会发展之律之精神产品也。过程之实、结果之真乃不言而喻的普世治学首德。它要求治学者离假弃伪,淡泊功利,不浮躁,不跟风,耐寂寞,守良知。容就是虚怀容人、敞怀纳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团队治学,须凝聚,须和谐,有容方凝聚,有容才和谐。有人会说学术产生于两“Bian”——辨析之辨与辩论之辩。“疑义相与析”是辨析,“真理愈辩愈明”是辩论。这和你所说的“容”岂不矛盾?非也,只要做到析理不析情,争道不争面,这样二者不就协调统一了吗?清者清浊之清,清白之清。前面说了学问乃精神产品,治学者若浊而不白,则天下莫能清也!学德之清,温良恭俭让儒雅之仪,书卷之态彰显于外,仁义礼智信守正不阿之气骨之于内。总之,真、容、清三维之学德,真为德之魂,容为德之血,清为德之骨。三者融而学德彰,学德彰方能凝聚一支有战斗力的治学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教学业绩焉能不辉煌?

涵育深厚学养。学养即治学者之学识底蕴。一支治学团队要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前提是必须养成厚重的学识底蕴,途径有三:博览之、时习之、精研之。博览之顾名思义即要求团队成员博览群书。教师万不可只读专业书籍。若只想成“匠“便可,若想成“师”便万万不可,古今中外,典籍也好,杂书也罢,能读多少便读多少,此前贤云“开卷有益”之谓也。古羲之学书,或曰:功夫在书之外。羲之得之,观农夫挑担、会田塍悟章法之妙便是明证。时习之就是对所读之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经常去体味以内化为学术感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学不习肯定味同嚼蜡,毫无乐趣可言,学而时习获得学术感悟才会有妙不可言的乐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习”义说:习者,数飞也。后引申为反复练习。我这里更引申为:结合实际能动地反复体味内化为学术感悟。精研之可以以一个“省”字表述,分内省与外省两种。内省为个人行为,它指把学习所获得的点滴学术感悟通过个人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形成学术思路。外省为团队行为,它指通过有组织的学术活动把每个人的学术感悟互相交流、碰撞、辨析、启迪形成学术合力,从而把“悟”升华为“理”,由感性进入到理性。

养成良好学风。学风即学术风气。团队治学除了前面提到的修学德、厚学养之外,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便是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了。而学风则是学术软环境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良好学风的核心只要四个字就可概括——学术研究上的“民主自由”。校长只要孕育了民主自由的学术风气,选题自由,研讨民主,你就给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学术才能的广阔舞台,你就能育师成“师”,而不是育师成匠了。当然,善良的人可能担心,在我们现实的国情下,自由民主的学风会不会导致教师犯错误。其实可以负责任地说:别担心,不会。因为我们有良好的学德作保障,有厚实的学养作基础,所以我们的教师会严格自律,真正做到像孔夫子所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校长能否做出一流的业绩,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给教师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不要怕教师干事出名超越自己,要甘当伯乐,让教师们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发现并得到成长与发展的乐趣。一旦有了这份乐趣,教师的工作还用得着校长整天闭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不惜用各种五花八门的点子去监督和考核吗?其次要做学习型校长,也就是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耐心“治学”。我们整天要求教师做学习型教师,而作为一校之长,却整天将精力投入到琐碎的行政事务上和各种社会应酬之中,在无为的忙碌中,消耗的不仅是精力和体力,还透支了作为校长所应具备和具有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一个好校长必须是学校的一面精神旗帜。好校长的标准首先是会“治学”,通过自己的刻苦治学,将自己成长进步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学术道理和做人之道,与所领导的教师队伍一道分享,教师们久而久之就会在校长的引领之下自觉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进而一支作风一流、学术精湛、品行高尚的教师队伍就会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悄然形成。有了好的教师队伍,教学成绩的取得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治校”与“治学”是一个合格校长必须承担的责任。“治校”为公,但“治学”为己,有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公,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校长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校长必须用一流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引领教师,再通过教师去影响学生。靠批评,靠行政干预、拍脑袋出主意是无法锻造一流教师队伍的。作为校长,应该考虑一下“治校”与“治学”的关系,在“治校”之余,自觉投入到“治学”活动之中,并在潜心“治学”的过程中感悟治校之道,砥砺自己的品行,升华自己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一面镜子。只有这样,校长们才会彻底放下架子,改掉“官气十足、学养不够”的毛病,并以谦谦君子之态,受到教师们心悦诚服的普遍欢迎,从而形成和谐创业的干群关系。

“治学”,虽然是一件看似自我的事情,但对校长而言,实则是一件于己成长、于校发展都十分有益的大事。这件大事对许多校长而言,尤其是基层的中小学校长来说,做得不是太好,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也许我们的校长们确实很忙,并且有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为自己无暇去“治学”做开脱,殊不知正是这件力所能及、举手之劳就能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使我们的校长公信力下降,在校长的位子上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工作业绩平平,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每一位校长深思。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