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学生成长幸福感 ——临沂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4-02-2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   刘金松


近年来,临沂市针对家校社在统筹协调、制度建设、服务指导、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遵从“育人为本、政府统筹、问题导向、协同共育”原则,启动实施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建设工程。通过深入调研、问卷调查、十万教师大家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梳理问题解决之策,坚持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探索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临沂模式。

一、以坚持“问题解决”为导向,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临沂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调研梳理的主要问题,例如家庭教育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学校对家长的指导计划性差、随意性强,家校专业师资不足、指导水平差,家校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等,采取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结合、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印发《临沂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推进家校政社共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6个配套文件,加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并将其推进成效纳入教育综合督导考核中。

与此同时,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和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建设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三大平台”,通过“教—推—晾—评”等方式,实现全市协同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坚持优质资源供给与典型推广相结合,发挥学校在文明创建、校园文化培育和办学特色打造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家长在弘扬家庭美德、培树良好家风、做好科学教子等方面实现新作为,全方位构建教育协同育人新生态。

二、以创新“两化建设”为引擎,激发协同育人新活力

课程开发“内涵化”。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家校社课程体系和实施保障体系,开设公益课程、家长课程、特色课程、线上课程等四类课程,使课程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教研、有实施、有评价、有作业”。开发“学校和社区课程”,让社区中的传统历史文化、优良乡风民俗、特色产业活动浸润学校教育,助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在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中嵌入临沂元素。

项目建设“多元化”。依托“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省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市”建设,以主题项目为抓手,开发实施8个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即“足球种子培育计划”——为喜欢足球的学生提供帮助,“牵手帮扶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红色基因传承行动计划”——开展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五育融合’行动计划”——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智慧校园行动计划”——让学生接受“人工智能+大数据”个性化教育教学成果,“智慧送教计划”——为学生、家长、教师、社会送上所需、急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亲子陪伴百微计划”——向家长分享百节陪伴案例,“家长行动计划”——让家长当好学校的“监管员”“宣传员”。这些项目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成为激发协同育人活力的重要引擎。

三、以抓好“区块链”为基础,开创协同育人新路径

按照“高端引领、典型带动、凸显特色、整体推进”的思路,临沂市探索建立“项目+领衔县区+领衔校”的协同育人“区块链”路径。

以市为“区”整体推进。立足市域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优势,临沂市整体谋划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并将其分解为15个课题,使项目目标、主题更为精准。同时,建立家长志愿服务激励、家委会联动、家长诉求一个渠道办理、校长向学生家长代表报告学校工作、学校与社区紧密融合等系列制度,打破学校围墙内自成系统的禁锢,让学校从围墙内的“小教育”走向家校社共融的“大教育”,学校从单一的垂直管理走向多方的协同治理。每年开展“十万教师联系百万学生家庭”活动,着力解决贫困生、学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以县区为“块”重点突破。着眼于县区因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而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的现状,让每个县区认领1个子课题项目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通过破解制约县域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例如,兰山区构建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区域联动”家校社共同体模式,在设置校长公开电话、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校长信箱”、设立“家长接待日”、完善“家校联系卡”等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社会资源开设幸福家长课堂,让家长与教师角色互换,走上讲台与学生互动,家校沟通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为“链”特色发展。每个领衔县区确定一个课题项目领衔学校,引领示范校和项目校发展,逐渐形成“领衔校—示范校—项目校”的金字塔式管理梯级,这一梯级覆盖全市700余所学校。改革项目、领衔县区、示范校、项目校作为“链条”,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建起协同改革的“全链条”,推动学校特色育人水平普遍提升。例如,莒南三小的全域育人、全课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四全育人”经验在全国家校社协同创新育人项目推进会上得到推介;临沂金雀山小学的“把‘问题’作为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资源”经验入选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四、以建立“五支队伍”为保障,增强协同育人新动力

要开展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抓好队伍建设这项基础工作。

建立专家型校长团队。临沂市立足学科、专家及资源优势,采用问题研讨、考察学习、现场观摩、教育沙龙及业务指导等方式,大力培育专家型校长队伍。居家学习期间,在校长团队的示范带领下,全市各中小学校不断完善校内管控、家校联防、部门联动、常态督导、应急处置和心理辅导六条主线,确保全市200万师生顺利开学复课。

建立精英型指导团队。针对家庭教育中育人理念不一、育人责任不清、协调机制不全等难点问题,临沂市通过召开家庭教育报告会、名师工作室带动及精准培训、创课实践等方式,重点打造一支由骨干教师、优秀家长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讲师团,形成以“校创课—县区应用—市展示”为激励方式的创课模式,有效提升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学者型教师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省内外教育学者、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及市内一线教师一起组成专家团队,在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适合区域协同育人的顶层规划,有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居家学习期间,临沂市通过学科教师线上交流群、市教育智慧云等平台,强化学习效果,并对居家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跟进疏导,实现“离校不失学、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建立成长型家长团队。着力解决家长学习资源不明确、不系统等问题,临沂市设置家校共育课程专栏,组成全市专家团队,制作课件、录制网课,形成系列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家长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登录查阅,自主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借助空间专业课程,家庭读书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家长育人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建立服务型志愿团队。为全方位营造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市教育、妇联等精心打造家教服务项目,成立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组织1万多名志愿者,开展家教“1+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宣传教育体系和主题实践活动)+N”行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志愿者们每天自觉在学校周边轮流上岗,以实际行动为学生铺就一条安全通道。例如,临沂金雀山小学的“马路边上的家长志愿服务成长课”已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多年的实践,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服务领域持续拓展,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成为全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