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提“减负”

发布日期 : 2014-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   马肃霜

 

《法制晚报》(2014818日):中小学生应该如何“减负”;《中国江西网》(2014728日):江西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考试不再“百分制”;《北京晚报》(2014218日),天津出台最严减负令……

说实话,现在一读到某地“学生减负”的新闻,内心总觉堵得慌。因为“减”了这么些年,“负”还是没有减下去,各地还在继续或反复出台“减负规定”,这不是对几十年来“为学生减负”的巨大讽刺吗?

每当国家教育部颁布相关的减负规定或通知后,各省、市、县纷纷制定相应的减负方案,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学生减负成了一句空话。

——这,也许是2013年教育部再提“减负规定”的原因之一吧。

2013822日,教育部又正式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的条条框框更具体,比如“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诸项规定。

对此“减负规定”和执行结果,虽然距今才一年,但笔者与众多教师一样,有种喜忧参半的感觉。

作为一名近3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目睹近些年的“减负”现状,其前景并不乐观,学生的“负”是越减越重。先看小学生的书包,已经由单肩背到双肩背,再改变到现在的拉杆式,其书包沉重的程度不言而喻。再看学生的学习,一周除了五天的在校学习时间,每天下午和周末两天,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还要完成家长安排的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补习班的学习,如钢琴、二胡、舞蹈、书法等,小学生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

因此,小学生负担,必须减。但是,纵观学生减负的历程,2013年教育部的“减负规定”真的能得到执行吗?答案是:有规定,难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减负很可能又将成为路人皆知的一句空话。

且不说“周末的特长学习”这个负担,单是“考试与分数”这个“负”,就很难“减”下来。

比如,“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这一条,上级规定“不统一考试”,下边可以分学科、分年级等进行“阶段检测”“单元自测”“知识考查”。既没有“统一组织”,又不是“考试”,而是“检测”“考查”等。虽然形式上符合减负规定,但实质仍是统一考试。

再如,“全面取消百分制”这一条,上级规定“取消”,许多学校也在“执行”着,即在一张试卷上设计为两种评价,一种是“等级制”,写在试卷的醒目处;另一种是百分制,记在试卷的边角处(可以及时裁剪去)。前者为了学生评价,给上级看,主旨在于迎合减负规定;后者为了教师评价,给老师看,以便将教师划分出三六九等。

以小学为例,小学阶段没有升学任务,但许多学校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变着法子进行“统一考试”“分数评价”?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评价教师。

评价教师,最根本的手段就是用学生的考试分数。除了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多学校似乎拿不出更好的甄别教师的好办法。所以,为了让学校得到一个好名誉,学校想着法子提高教学质量,负担如何减下?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教师和家长想尽办法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家庭作业能减下来吗?为了把教师进行名次划分,“统一考试”能取消吗?分数能不写吗?

这是数十年来减负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所在。

因此,研究“为学生减负”,切莫忘记了研究“为教师减负”。

其实,什么时候不再单纯用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不再单纯以平均分甄别教师,学生的负担或许就能减下来。

一句话,切实改变现行“学校和教师评价制度”,才是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当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彻底改变后,教师不再会为分数而纠结,老师教得舒心、倾心,学生学得用心、开心。从此以后,学校不再出现“减负”这个词,网络中不再出现某地实行“减负”的新闻。

 

(《山东教育》2014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