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西效应”想到的

发布日期 : 2014-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   史延虎

 

心理学家迪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时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在两组学生休息或自由活动时,实验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答十分努力,但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未解出的问题;而无奖励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解答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有奖励的一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弱了,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问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迪西效应”。“迪西效应”告诉我们:过度的奖励刺激,使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转移为追求获得奖励的兴趣。

由此,笔者想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廉价表扬”。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今课堂中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同时又值得让人反思的“表扬热”现象。当前课堂中可谓是好评如潮、掌声不断、赏识教育一边倒。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在评价学生时,要多鼓励,少批评,由于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存在片面,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表扬,出现了评价中滥用表扬、肯定,无原则地赞美和鼓励的问题。在如今的课堂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无论学生回答的结果怎样老师都一律“叫好”;学习是否积极主动,一律给予表扬,且表扬过于夸张:“你太伟大了”“你真聪明”“你太棒了”等等。应该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如果逾越了这个度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使课堂更具有活力。过多的、廉价的表扬不仅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基于这样一种渴望,人总是喜欢受到表扬或奖励,而来自他人的表扬或奖励,总会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令被表扬者信心十足。教师的表扬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的认可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最渴望的。适当的激励性评价能帮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建立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激励性评价不是表扬的泛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教师脱口而出对学生进行“随意”表扬。不可否认,表扬对学生的培养也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表扬并非越多越好,过多、不客观的表扬,也会降低表扬的价值,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无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是不可取的。客观的表扬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信心倍增,恰当适度的批评则可以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如果表扬变得廉价、浅薄了,使学生分不清回答正确与否,没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也必然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赞美和批评都必须有,形成互补,良性循环。要使评价具有激励性,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好评价的尺度、方法和原则,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既要有赞美、赏识和鼓励,也要有客观公正的指导、纠正和批评,两者不可偏废。另外,激励性评价也不一定非得用口头语言,比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都将牵动着学生的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山东教育》2014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