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捉蚂蚱想到的
发布日期 : 2014-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历城区韩仓小学 侯登强
周末和孩子回老家,女儿说她要“养宠物”,希望我能带她到田地里捉蚂蚱。本以为很容易的事,蚂蚱还不到处都是?然而,我们失望了,忙了大半天,连个蚂蚱的影子也没见。父亲告诉我,村里最近几年农药用得这么多,已经没有了蚂蚱的活路。
很自然地,我想到教育的生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模式化的教育是不是也严重压抑了生命的舒展,是不是也让孩子丢失掉了一些比知识更为宝贵的东西?当成人把目标定在孩子是否成功成才成器上的时候,功利的教育思想就会充斥人的大脑,情绪也会随之变得简单粗暴甚至失控。只要是见效快的学习途径——最好是立竿见影,就会得到家长们和老师们的热烈追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上的辅导班愈演愈烈,各种学习资料铺天盖地。对知识的过激需求对孩子成长造成巨大压力,自然也就蒙蔽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禀赋,甚至是牺牲了某些天才的遗传因素。分数至上的思想就是农药,它让孩子撇掉一切的欲望和杂念,学习学习再学习,最终让孩子找不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看似优秀卓越,实则空虚飘渺。除了分数,孩子还需要什么?情趣、志向、品性、意志……是不是我们在浇灌知识的时候,忘记了培植更重要的东西。植物生长顺应四时,人的成长也是有节律的。在需要将勇气、智慧、担当、热爱、追求等这些优秀品质种在孩子心灵的时节,我们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孩子的一生。固然孩子可以玉树临风,可以拔得头筹,却难以成为一个真实、真正、真切的人。
再看看学校,为了所谓的整齐划一,一所所学校煞费苦心绞尽脑。一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曾经谈起他们收到过一所学校的先进经验:孩子在校园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老师执勤站岗,包括孩子去厕所,都要有专人负责接送,排着队伍上厕所,这也算是教育中的奇葩了。他们觉得这是很棒的管理经验,取名“走动式管理经验”,要求所有的领导老师课间都行动起来,各就各位,严防死守,确保学生在校万无一失。我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很自然地感到一丝脸红,在安全红线的高压下,太多学校不敢掉以轻心,时时处处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地。与上面学校相比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这也可以看作是学校管理方面的农药,它要把所谓的安全隐患消灭掉,让学校呈现秩序井然的状态。孩子在这种细致全面严厉的管理中会变得规规矩矩——可是这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吗?教育就是要像制作压缩饼干一样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吗?忽然想起“乖孩子的伤最重”这句话,确切地讲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乖孩子在外部表现上是乖巧的懂事的,但在内心深处他要受很多委屈,他要把自己的需要隐藏起来,要努力博取成人的肯定。多像被喷洒了农药的苹果,带着被动而来的药水味还要硬长出“幸福”的红晕来。
接着上面的话题,当学生的言行受到高度监督,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就会被抹杀。想想我当年的小学可以有长满草的操场,可以有上了年岁的柿子树,可以有郁郁葱葱的酸枣树,孩子们可以玩石头,玩砖头,学得踏实,玩得痛快。可是现在的学校,高标准好设施,塑胶跑道成了一道风景。孩子们除了跑跑跳跳,已经没有了别的游戏空间。有时候,看到孩子在操场上玩小虫子,我就特别感动,趴下和他们一起玩;有时候一年级的孩子在大厅里打个滚,我也不愿意打扰他们,这本来就是玩的年龄……如果一所学校严格到让孩子找不到一点乐趣,学校就是失败的。如果仅仅单凭纪律的表象来评价一所学校也是偏颇的,学校是谁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高压管理的农药中,孩子不敢再随意地游戏,失掉了童真和乐趣。这对一个人来说,是痛苦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在课程建设,在行为习惯养成,在学校的各个具体工作中,是否也存在只顾喷药,不管后果的情况呢?药本无罪,问题是喷药者往往只看到了果子和庄稼,而忘记了过度必有副作用。作为教育者在追求教育成效的过程中,不要忽略有益生命成长的那些隐性的品质,让孩子像个孩子,让教育变得宽厚温润。
(《山东教育》2014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