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的四个支撑
发布日期 : 2014-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成义 薛玉欣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到具体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好学校不搞政治运动,一阵风一个口号就会轰轰烈烈;好学校不及城市建设,只要资金到位就会气势磅礴;好学校不像发展经济,只要迅速转方式调结构就会锅满盆溢;好学校不是工业制造,只要加班加点就能超额完成任务。好学校更像农业稼穑,既要有风调雨顺的外部环境,又要有遵从规律的顺势劳作。好学校应是快乐之地,师生怡然自得,心向往之;好学校应是自由之地,遵从师生天性,使其个性发展;好学校应是民主之地,摈弃师道尊严,师生合作探究共同成长。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位好校长、一套好机制、一个好团队、一组好资源,犹如车之四轮、房之四柱,缺一不可,而又相辅相成。
一、选配德艺双馨校长,引领学校发展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此话不甚严谨,却道出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风气习惯,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校长不是行政官员,沉溺于文山会海,只会发号施令。校长应是导师,只有校长引领教师,教师才会点燃学生。好的校长应德艺双馨。德,主要体现在校长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艺,主要体现在校长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校长要懂教育。校长首先要熟知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结合自身实际拟定学校发展规划,凝练办学思想理念,谋划发展目标愿景,找准发展基点和定位;其次,校长要深谙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不跟风、不造势,懂得顺势而为,落脚在人的发展和进步上。“校长,首先是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校长如果不懂教育,不会学习,脱离教学和课堂,甚至连教师也识不全、认不得,学校怎会有好的发展。
校长要会管理。管理不是靠“喊破嗓子”的行政命令,更不是文山会海的层级传达。校长的管理,一是示范引领,“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干出成效,做好“车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激励关怀,要依靠教师办学,尊重教师的工作,用心关爱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善于挖掘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让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和安全感。
校长要敢创新。创新不是摈弃传统,另起炉灶;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创新首先是传承和弘扬,我国有许多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值得研究和传承弘扬,万不可以现代教育的幌子一味舍弃;其次是改进和革新,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求发展瓶颈的突破、模式理念的更新。教育创新的标准是合宜,不断探索与时代发展匹配、凸显学校特色、与师生全面发展相契合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渠道。
校长要聚正气。“公生明,廉生威。”校长要正直正派,率真有“人情味”;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厚懂“生活情趣”;要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廉洁会“拒诱惑”;要一视同仁,坚持原则,不厚此薄彼,坚守如“黑包公”。只有校长一身正气,方能倡树昂扬校风、务实教风和浓厚学风。
校长要甘奉献。校长要有心怀理想、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感,要有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要有爱岗敬业、全心投入的毅力,要有乐于学习、勤于反思的习惯,要有直面困难、锲而不舍的勇气,要有团结他人、凝心聚力的气魄,要有宽容待人、允许犯错的气度,要有身心健康、幽默睿智的素养。
二、建构科学人本机制,规范学校发展
科学、完善的机制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各种管理因素,实现最优组合,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建立和运行。
构建层级管理网络。学校要建立校长、处室主任、班主任(教研及年级组长)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分工,各司其责,而又相互协作、相互补位;建立校委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三级议事网络,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问询机制;建立党委(党支部)、工会、团队三级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帮带作用。
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要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以激励为目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力求系统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要力求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无缝隙;要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发扬民主,充分激发师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变限制为引导,变干预为指导,变管制为理顺,让教师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发展。
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支撑,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真实反映,是凝聚和团结师生共同努力的精神动力。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办学行为、执教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校成为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和绚丽多彩的花园。
三、打造敬业协作团队,保障学校发展
教师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教书,就是按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第二重是育人,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得有仁爱关怀之心,待生如朋友,视生似己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第三重是助人,着眼学生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支撑。教师的职责有三:有时,去教育;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影响。好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实干者、助人者和反思者,即好学善思、研行结合、敬业实干、辅生助人和反思慎独的专业型人才。
教师应是学习者。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胜任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和能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家长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更新知识体系,创新育人理念,超越自我瓶颈,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最大限度满足自我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
教师应是研究者。科研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师开阔时空视野和思想境界,提高理论素养和质疑反思能力,培养探索创新和团结互助意识,使教师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使教师的行为向高位发展,从而形成匠心独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教师要以行为研究为主,将现代教育理论及时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教育现象,由表及里挖掘新问题,透过表象看本质,归纳其中的共性、个性及其成因和规律,再把思考反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修正和提升。
教师应是实干者。实干就是爱岗乐业、勤勉奉献、担当有责、淡泊名利。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工作中,把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匠心独具上好每一堂课,一丝不苟批改每一本作业,精益求精干好每一项工作,视如己出对待每一个学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自觉投入紧张工作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愉悦幸福和对未来的向往期冀。
教师应是助人者。教师的助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同侪互助;二是教师关爱学生、彰显个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强教师之间在学生管理、业务提高、课程实施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探讨、协调与互补、支持与合作,使不同专业程度、不同层次的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提高。教师还要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尊重学生强烈的独立精神和独特个性,寻找突破点,因材施教,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助者和引路人。
教师应是反思者。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本质是一种思考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改进职业生存方式。
四、挖掘丰富多元资源,助推学校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因此,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博采众长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畅通多向的交流与合作渠道,使学校在了解外界、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不断明晰自己,从而激发办学活力,实现学校对办学思路、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发展;使教师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接触前沿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学人之长促己成长,师人之技为我所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融会贯通;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感知,促进其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
积极利用名校资源。名校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模式新颖、育人方法合宜、师生发展均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虚心学习区域内名校的先进经验做法。学习,不是照搬,而是借鉴;不是嫁接,而是融合;不是摩其表,而是悟其本——因时、因地、因情、因人的借鉴、融合与创新。学习名校经验,既要学其“术”,更要谋其“道”。学其“术”,在其表,只会东施效颦;谋其“道”,析其理,方得精髓。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学校是主干,家庭是基础,两者应该是整合的、互动的,目标一致,理念相同,方法互补。首先,学校要与家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主无次,无先无后。作为专业机构,学校要适时教育、引领、帮扶家长树立科学育子理念,掌握科学育子方法,并及时沟通、交流、反馈、协商,使教育活动无盲区、同节奏,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国家课程设置和教师施教能力均是狭窄的、局限的,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对而言,家长的成长背景、文化层次、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而又互补融合,成为了丰富而又天然的教育资源。“生活即教育”。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建立家长客座教师聘用机制,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遴选出适宜的课程科目和家长教师,以不断整合、丰富和弥补学校课程和师资的不足。
努力整合区域资源。区域资源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自然存在且无可替代的宝库,是学校教育有益和必要的补充。整合社区资源的渠道有两种,一是走出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充分利用区域内名人名胜、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建筑场馆、特色特产等资源,建立校外学习实践基地,引领师生投身其中参观、游览、体验、感悟。二是请进来。定期邀请区域内各职能部门单位团体进校举办各种报告会、讲座及培训,开阔师生视野,丰富师生知识,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与亏欠。
(《山东教育》2014年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