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忽视”
发布日期 : 2014-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青州市西苑小学 徐洪芹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在落日的余晖中,我将班里的学生送出了学校大门。看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一股劳累感瞬间涌了上来,我真想好好休息一下。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班上学生卓的妈妈打来的电话。原来,前几天我们班几个学生到卓家里去玩,不知是谁把卓妈妈的宝石戒指给拿走了。我认真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了解了到卓家玩的孩子是哪几个,然后宽慰孩子妈妈我会认真处理这件事,请她耐心等待。
放下电话的我,心情格外沉重。小小的一枚戒指,在我们成人的眼中价值不菲,可是这些只有十来岁的孩子又怎会知道它的价值?我不知道拿走戒指的孩子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单纯觉得好玩,可以理解,但若是故意为之,显然就太过分了。但不管怎样,我不愿意对我的学生做过多的假设,只能在调查后得出结论。
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又高高兴兴地出现在教室里。课间,我把卓叫到办公室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在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我把焦点集中在三个学生身上,因为只有他们三个接触过放戒指的地方。于是,他们三个被我轮番请到了办公室。可询问之后,谁都不承认见过那枚戒指。没有证据的我,只得让他们回到教室,而调查就这样陷入僵局之中。
没有想到的是,一节课后,戒指赫然出现在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笔袋中。当我从学生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觉得这件“案子”出现了转机。于是我马上把那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戒指为什么会出现在笔袋中。可是,孩子却是一脸的茫然。看到他倔强的神情,我都禁不住怀疑是自己推断错了。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让孩子离开了办公室,而“案子”又一次陷入僵局之中。
戒指的诡秘行踪,孩子的坚决否认,使得这个“案子”扑朔迷离。细细思索之后我不禁哑然失笑,难道非要找出是谁拿走了戒指吗?戒指的出现不就是学生承认错误的最好证明吗?其实,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才是最关键的。我及时与卓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取得了她的谅解。关于戒指的风波,就以找到戒指而告终。随后,我又在班里召开了一次主题为“文明做客”的班队会,使学生了解了做客应该具备的基本礼仪,懂得了怎样到别人家做客。
事后,每当想起那枚行踪诡秘的戒指,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找不出“始作俑者”感到无能,相反,心里暗暗为自己的“忽视”感到欣喜,因为我明白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保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我相信,这枚戒指已经起到了提醒每一个孩子文明做客的作用。我也相信,戒指背后的尊重和理解将成为孩子一生温馨的回忆,将永远激励着他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在教师善意的‘忽视’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善意地‘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意识地关注其积极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孩子的成长,总是和犯错误相伴的。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过错,我们不妨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相信他们在爱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山东教育》2014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