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课看学校管理
发布日期 : 2013-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海阳市朱吴镇第一小学 姜明华 李 武
2012年秋,学校调来一位新校长。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之前,新校长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意见征集上来之后,其中有一条是教师要求每逢集日,学校能给点时间让教师赶集购物,而且不作为请假处理(以往教师赶集要请假,而且请假时间列入教师考核,结果越是考核,请假人数越多,请假时间越长)。学校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召开了学校行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会讨论,最后形成决议:每次赶集时间,没有课的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下去购物,不作为教师请假处理,但是走前必须告知级部领导和门卫。
起初,还有个别领导对这个决议提心吊胆:担心赶集时间不好控制,教师晚回来如何处置,等等。可是,很快他们的顾虑就显得多余了。因为赶集的老师都能准时回来,而且大部分没有课又需要赶集的教师,不是集中请假赶集,而是选择让其他教师代购。所以,每次赶集的老师只有几个人,学校工作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受此启发,学校的其他一些管理工作也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取消了每天早晨和中午两次到教导处集中签到的做法,改为级部自行管理,学校不定期抽查;学校特色课程设置,从课程种类到人员配备,不再是领导指定安排,而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自主报名……由于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工作也因此而走上了和谐发展的轨道。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他认为,只有逐步实现高一级需求,人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有不断发展的欲望。可是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仍有许多校长手中独揽大权,置教师的合理需求于不顾,对教师的正常呼声不予理睬,凡事侧重于“刚性管理”,搞“一言堂”,学校事务只有自己说了算,动辄以扣分、考核不合格来威胁教师;还有的校长凡事亲历亲为,芝麻大小的事,必须亲自参与,自己累不说,效率也不高,而且时间一长,往往会造成学校管理的危机;另有一些校长,缺乏信任意识,对教师这也不放心,那也不信任。一会儿担心一个老师教一个级部的某门学科时工作偷懒,出工不出力;一会儿担心教师外出学习时有没有开小差,回来报销差旅费时有没有虚报……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学校乌烟瘴气。
有人说,学校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其实,每一位教师来到学校,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他们的合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他们作为学校的一员,应该是制定学校制度的参与者,落实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另外,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每位教师心中都有向上发展的意愿,我们要相信这种意愿并加以引导,而不是用指责和猜忌加以阻拦。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一节课的作用很大,它解了许多教师的燃眉之急,浓缩了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信任;一节课时间不长,只有40分钟,但教师的积极性如果被调动起来,工作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个40分钟。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山东教育》2013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