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点与终点

发布日期 : 2013-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洪顺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在小学,在幼儿园,还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的胎教?蔡元培先生在《养成优美高尚思想》(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说词19136月)中说:“苟女子无教育,则小儿在胎内时,为母体所范围,虽欲避免不良之影响,其道末由。当孩子时,又处处受母亲影响,此时染成恶习惯,他时改之最难。”很多案例也证明胎儿在母体内所受到的影响对其后期的发展会有一定影响,可以说把教育的起点定在胎儿时期也说得过去。

对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育而言,对于我们为人师者的教育而言,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的起点,又在哪里呢——在我们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就如校长见到小豆豆的那一刻说的第一句话。然后,在此之前,这些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会带着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的“才能”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如那声“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一样,每个孩子的这一些都不会是相同的,可谓是“异才”。

面对这些“异才”,我们看到孩子的第一眼,说的第一句话,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是教育的时间起点,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只是有时,这份互动可能是直接的面对面,如课上、课下;也可能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如网络、作业、电话……但不管是何种情况,都必须得有互动的意识,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意识不是同步,不是协调的。

也正是这份互动,这个不为我们所控制的“时间起点”,决定了对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生命的教育起点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就如论语当中的那声,虽“有教无类”,但需要“因材施教”,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倘若我们班上的那四五十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或者有几个孩子,哪怕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对于他俩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照搬,那,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交流还是“教育”吗?

教育的起点是因“异才”而“因材”,那么教育的终点又是什么呢?确切地说,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这份成长的终点在哪里?谁也无从知晓。“活到老,学到老”,亦是“育到老”,虽然这份“育”更多的是“自育”。

我们的理想是全面发展,但是现在,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全才”而是“专才”,需要的不是你能挖一百一千个坑,而是看你能否掘出一口井,能否带来足够的“水”。

如此说来,我们的教育终点是因“才异”而“展才”,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真正的自己,是鹰就给蓝天,是鱼就给大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能更好地跃、更好地飞……

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把孩子们硬塞进一个个模具里,做成一件件可以量化、可以用标准去衡量的“器件”或“零件”……需要的不是雕刻,而是用心去唤醒孩子心中的那个真正的“我”。只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唤醒呢?我们是否真正具备了这份唤醒的本领,又应该如何去具备呢?倘若不然,我们唤醒的是不是真正的“他”呢?

世间万物因不同而美丽,我们的教育不亦如此吗?

 

(《山东教育》2013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