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官位”刺激学生

发布日期 : 2013-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韩  涛

 

据红网长沙923日报道,长沙市青园小学一(1)班每个孩子都将认领一个班级岗位,班级中59名学生,就有59名班干部。928日《武汉晨报》报道,在洪山区武珞路小学二(5)班教室,班主任老师几乎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各项“管理员”,全班45个学生,班干部职位多达60个,如黑板管理员、餐具管理员、窗户管理员、电灯管理员……

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班级管理是不是“官”越多越好呢?班级生活的各个环节设计得这么细,人人都是“官”,就真能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吗?

何为班级?通常的解释就是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群体,是一个很纯粹的集体。班级的事务也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务,班级的管理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自主承担和任务式强制,班级管理的效率截然不同。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奉行着以“官”治班的路线,选好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第一步。班干部越是得力,班级管理越是轻松。如此一来,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的管理者,但是尴尬的是,这种模式剥夺了多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如何才能让班级的学生有更多的公平?于是乎,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当官”机会成为了一种选择!

理论上讲,人人有官当,个个有权力,在这种权力制衡下,班级应该是一片生机盎然,可事实并不尽然。因为设置的岗位多,岗位职权都被细化,生活在这样的班级,其实让人更多的感觉是一种压抑,稍有不慎,便是侵权。这种管理的精细化,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制造绳索,被诸多的岗位条款所限制,个人能力施展不开,更多的时候是处在一种胆战心惊的氛围。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因为所受的约束过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限制,加之还要配合其他同学的管理,学生能真正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被消耗了。

岗位的增加,管理的细化,机构的臃肿,其实是管理上的一个误区,结果会导致人浮于事,徒生无尽烦恼。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这绝非危言耸听,不仅大学,我们的中小学亦存在这样的现象,若是我们一味地用“官”位去刺激学生,其后果当真不堪想象。

事实上,班级管理的效益,更大程度上决定于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在于班级管理人员的多少。让班上每一个孩子都有优良的品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班为家,自觉地为这个集体负责,班级就能成为我们所期待的集体。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管理班级,其实还有许多方法。表扬远比批评有效,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学术荣誉,采取一些展示、评比、头衔、加星、加分等相应的激励措施,但给官的措施需要慎用。班干部需要,但是班干部不宜太多,全民皆官远不如全民无官。如何实现班干部越少越好,少到无官一身轻,大家都自动自发、积极主动为班级奉献自己力量,班级实现自动化管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