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疏忽”更细心

发布日期 : 2010-11-06点击次数 : 来源 : 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贾宪章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尽管班里的淘淘表现很好,却从未当过三好学生。寒假前学校照例召开表彰会,校长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说话,整个操场乱哄哄的。要发奖了,旁边一个同学用力推他道:“快,校长喊你上台领奖呢!”淘淘激动得不知所措。“快去呀!”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走上了主席台,向校长敬了一个队礼。“你来干什么?”“我来……领奖呀!”“领什么奖?”校长把名单递给他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喊你?”他这才晓得自己被“恶作剧”了,无地自容,转身就跑。而班主任却拦住他说:“别走,这次三好学生有你呀!”于是,班主任跑到校长面前说是自己失误在名单中漏掉了淘淘的名字……全场静得出奇。只见班主任把自己上衣口袋里的钢笔递给淘淘,有些遗憾地说:“没有奖状了,把这个奖给你吧。这支钢笔是你应得的奖品。”从此,淘淘与三好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上大学。十年后,当他向同为同学的妻子说起此事时,妻子反问了一句:“班主任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会单单把你的名字漏掉了呢?”他半晌无语……

有种“疏忽”更细心。这位老师正是细心地通过“认错解释”“补偿钢笔”等具体情节,将自己的“疏忽事件”演绎得真实可信,巧妙地呵护了淘淘即将崩溃的自尊。这些“疏忽”式的细心虽经不起推敲,却往往因为当时特定情境因素的干扰,会让当事人将“疏忽”信以为真。其悄然滋生的教育效应是多少正面教育都无法达到的,这也是育人者展现忘我情怀的魅力时刻。

“疏忽的绿叶”辉映的是育人者“责任的花朵”,虽然当时鲜有“赏花人”。在育人实践中,许多孩子因为自身原因经常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不已的情境或者是措手不及的境地之中,其内心虽懊悔不已,但碍于自尊,极不甘心认错。这些难堪情境,其实也是一种契机,是毫无征兆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在展现一片片“疏忽的绿叶”、实施细心呵护的同时,育人者的“责任之花”也悄然绽放。一是“严谨之花”,绘就“疏忽绿叶”需要育人者一丝不苟于施教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二是“习惯之花”,育人者只有具备无痕施教的能力和习惯,才可以轻描淡写地激活各种突发僵局,让万分尴尬即时转成异常出彩,让无可奈何瞬间成为得心应手。三是“忘我之花”,在实现细心呵护的过程中,需要不计一时得失的为师情怀。“疏忽”的代价是自身备受指责、甘愿认罚,责任心必须隐藏于“疏忽”的阴影下,虽有怨言,却可以让孩子们在摆脱困惑后绽放阳光般的笑容。

“疏忽的情节”衬托的是育人者呵护的艺术,虽然当时少有阅读者。不留痕迹地对孩子施以援手,让其自信地走出困境,许多育人者就会采用“疏忽”的方式即时给予孩子细心的呵护;或者自认“疏忽”即时向所有孩子道歉,掩盖过错者的无奈;或者“疏忽”这一情境,避免过错对制造者的伤害;或者及时用机智的方式打破无助状态,引导在场者集体“疏忽”……这一幕幕“疏忽情节”的呵护效果有时远远高于较真情节。

“疏忽的栅栏”烘托的是育人者“激励的芳香”,即使一时难寻认同者。这些貌似“疏忽”的细心常常出现在一些看似偶然的施教环节里,“装糊涂”有时就是一根根“横杆”,“不计较”有时就是一排排“竖棍”,“扮傻气”有时就是一条条“爬藤”……“疏忽的栅栏”围住的不是“放纵的秧苗”,更不是“溺爱的种子”,而是借助另一种无痕呵护方式,随机唤醒学生自我激励的神经,让他们在窥到师长不足、失误的窃喜中,自觉规范自己,自主提升自我,远离原本属于自己的“疏忽泥沼”。

有种“疏忽”更细心。育人者在具体育人环节中只有随机变换施教策略,让自己的育人方式更贴近孩子的心灵需要,让自己的育人方法更适合孩子的个性需求,才是育人者应有的细心。

 

(《山东教育》201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