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

发布日期 : 2010-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 高峰

最近,屡现不法分子侵入校园残杀孩子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不仅如此,杀自己亲人的“灭门案”也频频发生。种种惨剧反映的不仅是人性泯灭、法律意识淡薄、精神健康、社会管理等问题,从教育角度考虑,也值得我们反思。

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生活经验深刻影响着他成年后的行为。1998年,华盛顿州春田市色斯顿中学的15岁男孩基普·金格杀害父母后,开车来到学校,枪杀两名同班同学,同时造成25名同学受伤。美国公共广播网的“新闻最前线”节目播放了一段纪录片,试图解释这桩惨剧时指出,基普·金格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识字困难成绩一直敬陪末座。当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对他课业成绩的期待时,就遁入个人世界,对枪支和爆炸物发生了强烈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对600多个犯罪分子进行了研究,发现都能从儿童少年时期找到犯罪的起点。据说希特勒上小学时学业成绩也是敬陪末座,备受打击;而班上第一名是一个犹太男孩,因而对犹太人十分仇恨,掌权后对犹太人实施了大屠杀。

我统计了近期发生的“校园伤害案”和“灭亲案”的30个犯罪分子,大都在40岁左右,都是中学毕业。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儿童时期,正是全国应试教育做得最为轰轰烈烈的时代,为了“追分”“升学”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无疑,这些犯罪分子几乎都是校园里的失败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最近发生的系列惨案,教育工作者也难辞其咎。

国家督学李希贵曾经讲过:“一个人成功的定律是什么?我曾经多次问过毕业15年、20年之后见面的学生:请回忆上学时10件最难忘的事,结果没有一件是在课堂上。现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重视的是学业,但20年以后走出去,哪些学生获得了成功?往往是那些在人格、理想、信心和价值观取向坚定的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们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学校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话,显然,孩子们来到学校,就不仅仅是上课、作业、考试,还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

情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情感发育,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少年儿童时期。

情感发育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当下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等等;而且一个人的情感发育程度将长久地影响其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度。当看到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大学也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建筑设计的人才,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创意?答曰:决定一个人创造能力的,不是其专业背景,而是其情感发育程度。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情感教育不是与认知对立的“二元论”,而是融化在人的发展过程之中;情感教育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重在行动、贵在实践;情感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建构,还要有操作模式。

显然,无论我们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多少“三维”教学目标,不论我们在黑板上、在教室里辛苦地“种庄稼”,我们还是无法收获学生情感发展的种子。今天,或者可怜的、或者可怕的、或者可恨的芸芸众生相,向我们昭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失败。我认为,一切虚拟的、空洞的、苍白的说教,都会让孩子陷于虚无主义的泥潭。一个不爱课桌的孩子,不会去爱自己的家园;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也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

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拥有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校园体验活动。因为除了课堂,孩子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才能完成其情感的发育。

我们学校开发了《学生情感发展课程标准》,其中列出了“健康与安全、整理整顿、经济观念、守时观念、礼仪、自主性、责任感、毅力、创意、情绪的安定、宽容与分享、交际与协助性、公正、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感恩、环保意识、生命观、劳动、挫折力”等20项发展目标,并设计和安排了一年内进行70项校园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过一种完整的幸福教育生活,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一堆作业和试题要重要得多。我们不是不要作业和试题,但校园生活绝不仅仅是作业、试题和考分!

 

(《山东教育》2010年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