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 坚守 坚持 坚信

发布日期 : 2010-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肖克文


坚定  坚守  坚持  坚信 
——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关键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生名词层出不穷,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描述有很多,“主动”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而教师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坚定、坚守、坚持、坚信。只有如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逐步从制度保障走向观念自觉,从外因引导走向行动自主,才能让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

坚定信念,获得精神成长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收获诗意的人生。

教育家陶行知怀着“爱满天下”的思想,创办了晓庄学校,一生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老师”的霍懋征,曾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却在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在小学教育园地,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地耕耘了一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斯霞老师高扬着“童心母爱”的大旗,无论是在艰苦的岁月还是在兵荒马乱之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她始终如一痴心于教育教学工作,60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12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她字斟句酌地伏案审阅;“语文名师基地”,她呕心沥血地悉心操持;她要进很多课堂,她要读很多论文……这竟是一个耄耋老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每天的工作状态,“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

是什么力量使无数名师具有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崇高境界?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够坚守岗位,脚踏实地,严谨求实,勤勉敬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够始终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教书育人?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信念”。信念是一种力量,它能鼓舞和坚定人们的信心、勇气和意志。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柱,信念在,目标就在,希望就在,行动也在。所以,教师要成长,就必须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与职责;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落实到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实践中去;将自己的理想信念扎根于教学工作,紧跟时代的脉搏服务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与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定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坚定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中,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

把自己人生理想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个人职业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

坚守课堂,丰满飞翔的羽翼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坚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下田,用自己的消瘦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这种可贵的坚守精神,使他先后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理念如雨后春笋。有人说:“现代社会不缺理念,缺少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坚持。”是啊,无论是翻开古今中外大师的精神档案,还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名师成长足迹,可以说,每一个优秀教师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默默的坚守。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师的发展根基在课堂。师生的生命磁场在课堂,教育的情感故事在课堂,教师的迷茫困惑在课堂,教育改革的成效得失在课堂,教师的点滴感悟也在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看似些日常的点滴小事,却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因此,课堂是一线教师成长的沃土,无论是教学的改革,还是教师科研活动,都应坚守住自己的课堂。

我们要坚守课堂,必须定准位,找准方向,坚守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坚守生本课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坚守常态课堂,要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生成性的问题,关怀每一位学生;坚守本真课堂,远离浮华,追求教学实效、高效,回到学科课程原点。坚守课堂就必须经得起名利干扰和诱惑,耐得住寂寞,甘坐板凳十年冷,做到心无旁骛,而不是稍有名气就开始被讲学、作报告、参加评审等各种事务缠身,逐渐远离课堂一线;坚守课堂,就是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理性分析,审时度势,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坚守住教育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学春蚕吐丝、蜡烛流泪,但一定要学精卫填海、杜鹃啼血,日积月累,渐渐丰满飞翔的羽翼。

坚持研究,走上幸福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充满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做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反思,形成专业特色的真实过程。一个教师也只有在研究中,才能逐步实现向学者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变。

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围绕日常课堂出现的问题,坚持常态研究;时时带着研究的眼光与心态走进课堂,十分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与教学情境,课堂中出现的随机的、偶发的、个别的、或大或小的问题都应成为思索的对象,及时记录,有的是课堂精彩片段,有的是课堂实录,有的是教育叙事,有的是教师的困惑,有的是学生的发现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静心听课,课后有思考,有总结,不断积累丰厚的教学案例;并利用时机通过示范课、研讨课、教改实验、演讲、说课、教学经验交流、网络论坛等渠道,将教学研究深化,经验加以推广;校外,积极争取机会,让自己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各项评课活动中亮相,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同时赢得专家的指导,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必需外界的支持,教师的成长也必然如此。专家、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良资源。在工作中要主动争取领导的指导和培养,主动寻求同事的帮助和建议,为自己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积极参与教研、远程教育等相关专业团体的培训研讨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寻求专家的引领,走“一边教学,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归纳,一边升华”的道路,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建立起自己专业成长的“导师团”“智囊团”。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坚持,就没有名师。李吉林老师从事情境教育的研究,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又到情境课程,这个课题一做就是50年,现在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自主、自觉地坚持做教研,天天做,周周做,月月做,年年做。周而复始,永不疲倦。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教师才能走上一条幸福的教育之路。

坚信未来,让心灵永葆青春

“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没有经受失败煎熬、挫折折磨的人,不可能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没有优良心理素质的人,不可能经得起漫长人生路上的各种压力和考验。我们只有坚信未来,经受住各种风雨的洗礼,才能获得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特级教师薛法根每次谈及成长经历,都会提起年轻时上“砸”了的一堂公开课,那节课是学校隆重推出的,邀请了三省一市的专家和领导,但他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走出教室的程度。这堂糟糕的课却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石,让他学会真实地、彻底地了解自己,开始了从零做起、静下心来沉浸到再研究中去的征程。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成长的历程中,就有一个“孤独沉潜”坚信未来的五年。他说:“我翻开自己的日记,从1990年到1995年,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这是他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期,也是他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读书、实践、研究、积淀成就自我的时期。一位教师只有立志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坚信未来不是梦,才能面对浮躁的世界,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最终形成鲜明的教育风格。

每一位教师都有成长为名师的梦想,不同程度地努力过或努力着,但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在教育生活中,也许迫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压力,也许因一时的挫折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也许会在教学工作遇到所教学科的教学材料或仪器设备缺乏等方面困难,也许苦于没有名师的引领或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等因素会挫伤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因而产生惰性心理,滋生一些怨气,于是放弃了理想,随波逐流,成了一个平平庸庸的教书匠。其实没有成为名师的主要原因不是智不达,也不是没人扶植,更不是缺乏对教育的热爱,而是缺失在向名师成长的道路上坚持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不同的事物,感受不同的生活层面,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体验。不是想了就成、不是做了就成,需天时、地利、人和。但路总在脚下,我们要努力将教育作为我们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教育的魅力,孜不倦地探索,永不放弃,并拥有一份拈花一笑的心态,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准备,更要有克服来自工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面对失败,不沮丧、不气馁,坚信失败100次,第101次就会成功。远离功利,多做事,少言利,善于跟各种类型的人相处,对领导敬重,对同事尊重,受点委屈、吃点亏都无所谓。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研究、家访等事务可以使我们的形容憔悴,步履蹒跚,但有追求、有梦想,心灵就永葆青春。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平日的磨砺,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体主动、自觉参与才能完成。始终处于“行动”之中,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追求自己想要的教育生活,坚信自己的思想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真爱,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

 

(《山东教育》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