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育中的“轰动效应”
发布日期 : 2010-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沭县教育局 孙仕满
有人曾戏言,一个人出好名不容易,出恶名很简单。只要不顾廉耻,与道德相悖,恶名自然就会形成了。看来,出名是否好事,关键还是要看其是好名还是恶名了。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与一些基层校长座谈,在谈起如何取得工作成绩,得到领导关心与支持的时候,有些校长就提出了策划“出名”的话题。
其一,场面浩大,人数众多,重要领导参加。某校争取了一个省级科研课题的开题仪式,校长可谓神通广大,千方百计把市、县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专家请来指导,基层政府部门也只好出席。为了形成声势,全校师生参加,租赁了大量的盆花点缀,聘请了喜庆公司策划仪式,市县镇领导讲话,场面可谓壮观。但是问及与会人员,对于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达到什么程度,许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能够记得课题名称的也寥寥无几。课题开题,请几位专家帮助把把关,少走弯路,指导指导也就行了,请那么多行政领导造这么大的声势有啥意义。搞课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你动辄就让成百上千的师生停课搞仪式,是否是南辕北辙?
其二,宣传上口号新颖,夸大其词。教育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项慢工程,这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试图通过一两次会议,一两次活动,一两次领导的关心,甚至硬件的投入,人力的倾斜就能短时间的飞跃,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那种因为一两次高考、中考成绩突出就成为“旋风”“旗帜”“神话”等等,只能是一种文字的游戏,靠某种管理模式或教学策略的运用就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也只是管理者的一种天真的想象而已。
其三,耗费资金巨大。一些学校内部提升感觉比较慢,就在外部包装上下足工夫。有的学校大搞工程建设,不顾学校经济状况和生源现状,举债扩地盖楼,打造什么“万人学校”,搞一些富丽堂皇的工程,让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火箭效应”,图一时轰动,搞出一个政绩,可是“火箭”发射之后出现了一个“大坑”,需要数年才能填平。如此资金的投入,真正的教育效果未必得到提升,相反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作为管理者的“出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出名而出名,很容易让教育人变得投机取巧,追名逐利,害莫大焉。我们要谨防“轰动效应”对教育事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