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特色

发布日期 : 2010-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肥城市仪阳乡中心小学 纪成涛

为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每学期都要到各村小学进行调研,其中有一项是“学校特色建设”,这是在最近几年的各级调研提纲或政府督导中经常出现的一项内容。其实,之所以设置本项目,主要是鼓励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学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在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它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个性化”,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棱角”“亮点”。

但是,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讲,由于资金、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于是便出现了“学特色”的局面。本来,学特色也无可厚非,但那要是建立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立足校本进行创新,实现“学别人的特色,创生自己的特色”。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学校直接把别人的特色“拿来”,生搬硬套,造资料、搞形式,形成了自己的“伪特色”。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过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向我“请教”:“这个学期我们搞点什么特色呢?”我给了他们同样的答案:“单靠简单的模仿形不成特色,只要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你们的特色。”

不是吗?杜郎口中学构建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他们的特色,成了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样本,一时间,学习、参观者纷至沓来,模仿者何止“百千”,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听说第二个“杜郎口”;临淄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优点卡”“质疑墙”“回音壁”,为学生架起了通向成功的阶梯,是他们坚持多年的特色,但没有任何一个学习者,能将它们发挥到淋漓尽致。金茵小学只有一个,同样,杜郎口中学也只有一个,形成特色的基础是“立足校本”,机械地嫁接和移植都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特色”,正如南橘北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说:“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形成传统。”学校要形成特色并不是到别处学校一参观,看人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挺好,我们也来开发校本课程;看别的学校学生的作业布置有特色,我们也模仿布置特色作业;看别的学校搞课堂观察活动不错,我们也搞课堂观察。殊不知,这些“拿来的”“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的做法,结果往往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实,特色形成并不难,只要我们把最简单的事用心去做,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去坚持,终究会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对于我们每一所学校来说,那件“简单的事”就是教学。我们学校尽管只是一所山村小学,在校学生最多时也不足三百,但我们自从2002年秋季进入新课改以来,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与引领下,立足学校实际,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独创性地提出了“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路,将这门“无教材、无课程标准、无专业教师”的“三无”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成为泰安市唯一的一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并成功承办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现场会,创造了农村教育的新篇章。也正是靠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点”上的突破,带动了“面”上的提升,学校也因此有了均衡的发展。回首八年的课改路,我们并没有为了追求那所谓的“特色”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只是凭着“为了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良知,始终如一地坚持做着那些“简单的事”:实践中研究,探索中创新。

所以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特色。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