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打造家校社共育新样态

发布日期 : 2022-05-06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小学   齐玉芝     


当今,时代变革要求教育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广大的社会,学校、社会及家庭教育的合作愈加显得必要。儿童的发展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环境协调一致,同向同步,才能真正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校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打造了家校社共育新样态。

一、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共同成长”成为共识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心理、身体、认知能力在不断变化,家长、社会、学校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一)家长学堂,解决育儿难题

学校开辟了家校共育新阵地,通过建立“家校共育群”,依托“闻韶学社”开设“家长学堂”,定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专业课程,让家长们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孩子性格成因及不同性格孩子教育方式,构建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健康的家校关系。

家长学堂,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形式,聘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等开展系列讲座,分学段、分专题开展家庭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学做五星级父母,培养五星级孩子”“激发调动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等,对家庭教育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普及。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长学堂”,班级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组建班级家长微信群(QQ群),讲师团、各科老师、班主任与家长在网络环境下及时、有效地进行无缝对接,对家长的疑惑进行理论分析、案例解读、角色体验等,与家长深入交流,解决难题;同时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使家校社共育和家长成长有了“源头活水”。

(二)爱的日记,改善亲子关系

爱的日记,是教师、父母、学生记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以写促教、以文育人;家长用心记录、以文交流;而学生用稚嫩的文字书写自己的故事。在家长日记中,父母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自己的育儿心得、教育困惑和思考。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反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爱的日记让父母获得了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成为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

(三)亲子共读,陪孩子同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真情陪伴。我们强调家长应该“陪孩子同成长”,而不仅仅是“陪孩子长大”,每一项活动都有家长陪伴的身影。亲子共读是以书籍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孩子和家长互相分享。每学期每个班级都会开启“亲子阅读团”,多个家庭同读一本书,再依托社区文化活动站、少年宫等公共服务阵地开展读书分享会,根据书中的内容编排情景剧、话剧表演等。从“我对你进行教育”切换成“我同你一起成长”的模式。

二、共建“文化共同体”,让“礼乐课程”促发正力

闻韶小学是以“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而得名的学校,着力于齐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以培育学生“勤于实践、乐于创新、知行合一、责任担当、热爱家乡、传承文化”为育人目标,以“齐文化系列主题及思想内涵”为课程内容,以家校社共育为实施路径,近年来已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善的礼乐文化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家庭教育新渠道,教师走进家庭,学生走出校门,社区志愿者、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共同撑起齐文化课程教书育人任务,构筑起以史为鉴、以文化人、相互影响的文明和谐社风、校风、家风,共建“文化共同体”,让“礼乐课程”促发正力。

(一)学校课程凸显齐文化特色

学校结合齐文化特点开发出415种齐文化校本课程。其中有学科扩展式课程,如由美术课延伸出来的“齐文化版画”,由音乐课延伸出来的“齐文化童谣”等;也有主题或专题式课程,如“齐国历史人物故事”“齐国典故”等;有社团课程,如“诗经中的齐文化”“经典诵读”等;有实践类课程“齐地之旅”“蹴鞠”等。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学校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

(二)家庭课程渗透齐文化教育

学校整合家长资源,让家长们走进课堂,把临淄花边、吕剧、手绣蹴鞠等临淄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形式融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培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注重在家庭教育中渗透齐文化,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方式开展齐文化教育。如利用微信群,借助《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漫画史记之贤相姜尚》《少年读史记之霸主的崛起》等书籍开展亲子阅读、爱的日记等亲子课程活动,完善家校共育线上平台,促进家校沟通联系,提升育人环境。

(三)社区课程拓宽齐文化认知

学校与齐鲁石化稷下工作站共同开展的“队旗飘扬在社区”活动,自20083月启动,迄今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学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作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并聘请社区离退休人员担任社区辅导员,构建起“同学习、共提高,同创造、共发展,同牵手、共成长,同实践、共欢乐”的“四同网络”。活动以“一队旗、两贴近、三走进”(一队旗,活动小队设计名称和队旗;两贴近,贴近社会、贴近大自然;三走进,感恩进社区、环保进社区、书香进社区)为重点,开展“老少共读”“我是齐文化宣传员”“小小志愿者”“齐文化小使者”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拓宽学习空间,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积累经验,增进对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大力传播、弘扬齐文化。

(四)家校社共育课程整合齐文化资源

学校挖掘和利用齐文化课程资源,开设富有特色的“齐风韶韵”研学行,带领学生走进齐文化博物院、临淄足球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开展体验式研学活动。五年级四班开展的“九九重阳百家宴活动”、五年级三班的“齐地之旅”、四年级二班的“寻找最美秋天”、二年级四班的“小小志愿者,大大公益心”和“赏红叶游古城”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泱泱齐风和齐文化的博大精深,习得历史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感悟齐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建构“命运共同体”,让“同频共振”凝聚合力

学校主动邀请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者、知情者、参谋者,实现家校社利益一体化,着力打造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建立资源库,凝聚合力

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组织及“五老”志愿者的教育作用,通过摸底、征求意见,吸收了一大批优秀家长和社区“五老”人才加入到学校教师团队,分别建立了“家长志愿者资源库”“智慧家长资源库”和“五老志愿者资源库”。根据学生需求、家长及“五老”团队特长,聘任家长及“五老”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团、课堂担任辅导员。

(二)开放平台,家校互动

学校设立教育议事会,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建设献言献策。教育议事会与传统的家委会不同,是集合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力量,对学校重大事项进行建议、监督,使得学校的办学策略、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议事会成员由学校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议事会可以就学校办学重大事务、教育教学活动、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等提出意见或建议,并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改进。学校从单纯地把家长作为“教育对象”,转变为与家长结为教育同盟,倾听家长和社会的声音,增进家校双方的理解和包容。议事会让家长有了发言权和监督权,是学校与家长、社区进行联系、协调和合作的平台。

(三)家长进校园,同频共振

1.家长进课堂。整合和发挥家长力量,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让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设计者、规划者、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挖掘和盘活家长资源,邀请有特长、有专长的家长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家长进行授课。近年来,各班级开发的家长进课堂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科学技术、手工制作、语言艺术、安全自护、感恩教育、公益活动等方面,既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齐风韶韵展示节。每年三至五月份,学校开展“齐风韶韵”才艺展示节活动。活动内容有书法类、绘画类、音乐类、舞蹈类、经典诵读类、体育类、手工制作类等。活动由全体学生参加,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与学生共同创作,共同演出,老少同乐、亲子演出成为活动的亮点,充分展示了学校“家校社携手共育”特色。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家校社共育是一套“组合拳”,只有家校社携手,才能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的完整空间,绘出育人“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