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常规小切口 落实“双减”大政策
发布日期 : 2025-04-0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博兴县实验小学 刘化玉
博兴县实验小学秉承“学生扮演学校主角”的办学理念,聚焦教学小切口,落实“双减”大政策,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素养课堂、作业革命、教研提质等教学常规实践,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大发展”的目的。
一、开发学校课程,打好“双减”底色
“学校以乒乓球特色课程为基础,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大思政课程、劳动课程等品牌课程,逐步完善‘好习惯+’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以乒乓球、布老虎、创客、跳绳、足球、篮球等为主的艺体活动特色课程。所有课程互相促进、相互补充,以学科整合为创生点,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谈到课程建设,副校长韩曰川如是说。
学校以建设学生喜欢的社团活动课程为切入点,大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持续优化特色发展课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特色教育形式。以科学教育为例,学校拓展教育资源,确保科学教育的增量策略得到充分实施。申报科技馆小学科学教育结对,定期开展科技节活动,参与省、市、县级科技创新比赛,强化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学校还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从基础知识、想象创新、欣赏评述、期末命题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开设特色课程。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二、构建素养课堂,抓牢“双减”抓手
学校引入东华理工大学张爱军博士的“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改革项目,在“双减”背景下,从备课改革(课前)、课堂教学(课上)、作业与评价改革(课后)入手,实现备课与上课的高效融合,打造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新模式。
学校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研读标准—修订标准—完善标准”的过程,对素养课堂的标准进行精细化构建。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做好新课标解读,目标设计融合核心素养要求,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以大概念整合学习内容,做到主题化、结构化,注重学习思想与方法引领,关注学生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名师引领达标示范课—骨干教师达标跟进课—年轻教师学标达标课”螺旋递进模式,结合教研,让教师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夯实校本教研,助力“双减”提质
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精细过程,切实提高校本教研质效,让校本教研成为“双减”落地的“助推器”。学校通过开展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让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形成“备—说—教—评—改”校本教研模式。
构建“集体备课+”式校本教研内容体系,实施半日教研制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教研流程,让教研真正发生。按照“备—说—教—评—改”教研模式,执教教师提前完成教学设计。第一节课说课,大家进行讨论和修改,第二节课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大家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观课,第三节课评课,执教教师根据评课进行教后反思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二次修改,最后把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公用目录,进行资源共享。“先学后教”“先备后教”已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自觉。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校本教研多样态。开展主题式教研,以“集体备课+”式校本教研内容体系为主,对教研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开展跨学科教研,打通学科界限,基于学科大概念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助力学生将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相通的知识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开展跨学段教研,基于课标要求,结合学段特点,让各学段知识贯通、素养进阶,助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生长、核心素养的持续化发展。学校发起并组织了“全国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革联盟”,并召开成立大会,与重庆奉节县三台小学结对帮扶,与清华慕华成志教育合作,形成了上联下接的多元教研模式,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共同提高。
学校深度开展组内理论学习、同课同构、同课异构、一课多磨、青蓝结对、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着力打造精品课,落实一个团队的“一题一课一研训”工作。规范小课题研究流程,规范申报书、中期报告、总结、研究小报告、成果交流等多样态的表现形式,让教师研究真问题、寻求真方法,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四、推进作业改革,实现“双减”落地
“预、精、实、细、丰”五位一体推进作业改革。“预”,重视学习预设,体现作业前置性。学生助学单和教师学历案一脉相承,将预习作业、课上检测、课后巩固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避免了作业的滞后性和随意性。“精”,强化精练高效,体现作业精准性。从作业的“精炼”和“精准”上下功夫,将助学单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板块,实现“多本合一”。“实”,重在目标落实,突出作业实效性。在“实”上下功夫,注重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设计基础类、应用类、提升类作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活学活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细”,针对学生差异,突出作业层次性。作业设置巩固基础知识的必做题和适当拓展的选做题,学生自主选择,对“号”入座,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丰”,丰富作业形式,突出作业多样性。此外,学校在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中,加强书面作业的题型设计,同时兼顾实践类、探究类、操作类、跨学科融合等多样化作业,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经历实践体验或小组协同攻关,获取直接经验,保障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提出作业“六不”准则:一是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二是课后服务结束后教师不得再布置额外作业,三是不准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四是教师不准向家长布置作业,五是教师不得在微信群、QQ群等布置家庭作业,六是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在群内完成“打卡式”作业。
优秀的作业设计团队是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动力来源。学校组建作业核心设计团队、骨干教师作业设计团队及中层干部作业管理团队三级团队。建立作业评价反馈机制,教师采取重点关注、针对指导的方法,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思想沟通与面批讲解,不断引导学生改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家长监督反馈机制,公布减负电话和减负邮箱,家长可自选渠道向学校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经研究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宝贵建议,学校予以积极落实,打通了家校共育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