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点”的德育突围

发布日期 : 2018-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有重点”的德育突围

——山东省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观察

《人民教育》记者   冀晓萍

本刊记者   陈为友

 

2014年,山东省青岛市提出了改进和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10条意见,这份基于青岛德育工作的实情现状和短板不足的文件,基本确定了青岛中小学德育的“四梁八柱”。

在文件落实中,青岛市教育局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先后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创新试验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5方面出台了实施方案,形成了“整体有引领,重点有路径”的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布局。

记者在青岛走访了多所学校后,发现:“有重点”的德育突围,正在教育一线显现“举重若轻”的德育工作实效。

 

把学科育人的重点放在转变教师思维上

 

德育最大的阵地是课堂。但长期以来教育一线“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已引发教师群体认知上的“厚此薄彼”,成为德育回归课堂之路上的重要壁垒。

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冲突,曾让青岛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项骏有过切身之痛。他在学校担任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时,组织了大量德育实践活动,这让教学岗位的同事有意见了:“我们好不容易把孩子们拉回了教室,你们搞德育的又把他们拉出去了。”

是什么把德育和学科教学放到了彼此的对立面?怎么破局?项骏想来想去,这跟学校的组织设计有很大关系,也跟教师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因而,青岛没有盯课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教师培训上。

2017年,青岛市教育局采用“种子教师”的方式,先把各个区市的骨干教师拉过来培训,再让这些骨干回到各区市培训老师,主旨就是“引导教师改变育人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德育成为教师的习惯。这年底,青岛完成了全市所有学科教师的德育实施能力培训。

这一年,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青岛改了优质课的评分标准,学科和德育有机融合成为重要参数。还通过全市优秀德育校本课程评选,向全市推广了100多门学校自主开发的优秀校本课程,鼓励各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这一年,山东省开展了各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青岛有48项获省一等奖。如青岛陵县路小学的《红色经典德育课程》、青西新区的《乡土文化》、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的《和乐节日》等,为“跃跃欲试”的教师提供了方法上的参照。

与教师培训这步棋相互呼应的,还有青岛市“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工作部署。文件要求,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成长老师。

主管德育工作的青岛教育局副局长王洪琪为这项工程总结出了四个特色。

“第一,它涵盖了青岛市所有中小学学段的所有孩子。各学段学生对导师有不同需求,可能是课业辅导的,也可能是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长向导的,我们都有针对性的配备。”

“第二,不会干不要紧,我们给育人导师设置底线任务,把文件做成了操作手册、明白纸、说明书。每个月要谈一次话,每个月开好学情分析会和班级教导会两个会,每三个月跟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可以找别的办法代替,但我们告诉导师,这个事就该这么做。”

王洪琪说:“全员育人要有耐心、毅力、恒心,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好的,需要长期做下去。”

“第三,绝不搞千篇一律、形式主义。只要是适合本校实际的,我们都支持。”

比如,青岛24中就用“全员班主任”替代了“全员育人导师制”。除了老教师和怀孕老师,所有人都是班主任。每个班设三个班主任,且无主次之分。三个班主任如何分工合作?多种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有的是把学生分成三组,有的是默契地合作育人等。这种探索把“人”身上的正能量激发了出来,营造了合作向上的文化,深刻影响着师师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

而朝城路小学的“全员导师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四人一组搭配固定导师,包括一名家长导师、教师导师、大学生导师及专家导师,各位导师各司其职,导师团提供“服务套餐”,包括每月一次谈心、每月一次学业指导、每学期一次家访、定期小组活动等。导师团定期开学情会商和班级教导会“两会”,形成了真心观察—正确诊断—注重品格—适切引导—反思总结“五步工作法”。这所学校位于老城区,家庭困难学生过半,“全员导师制”给许多孩子送去了他们最需要的精神关怀和经济帮助。

“第四,要让学校明白,全员育人导师制不只是为学生服务的,更多是为学校服务的。”王洪琪说。青岛市教育局将全员育人导师制与外迁学校精细管理、住宿学生规范引导、高中学生选课走班、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关怀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学校和教师的接受度。

当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全面推广,不是要取消或取代班主任制度。在青岛,普通中小学教职工近8万人,其中班主任2.6万余人,班主任在实际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青岛在构建德育实施体系时,把班主任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

2013年,青岛接过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重托,成为全国唯一的班主任创新改革试验区。5年多来,探索出了多条新形势下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是将班主任津贴提高至人均每月800元,在此基础上,开通班主任晋级通道,除了一级教师、二级教师职称序列之外,建立初级、中级、高级班主任和暑期班主任职级序列,搞活分配。此举,意在增强班主任荣誉感,鼓励长期连任,激发工作创新活力。

二是在全市通过答辩评选出30位优秀班主任,成立3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连续3年每年拨付5万专项经费,每个工作室选拔8名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班主任重点培养,对德育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三是在新教师培训中增加班主任岗前培训,采用集中培训+跟岗实践+返岗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设立班主任节;开展主题班会优质课评选;举办各级班主任工作论坛等,重点解决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和“专业成长”两大问题。

为了促进学校层面在办学理念和组织上的优化,青岛在评价上突出了德育工作的比重。

2018年起每两年,青岛教育局会邀请第三方对11个区市教体局进行一次德育课程一体化测评,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估结果的应用可谓“高利害”,各区市学校测评结果直接与区市的教育现代化成绩挂钩,局属学校会直接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除此之外,青岛市教育局还连续七年委托青岛市社区民意调查中心对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电话随机采访,学校违规办学和学校德育实施情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调查内容。每年11月份以综合分析报告的形式统一向社会公布。

 

家校要站在一起,关键是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如今,青岛的家长学校不只在组织上实现了全覆盖,还建立了家长学校教学评价制度与家长学院学分管理制度,一支以班主任、骨干教师为主的600人讲师团,和一个“班级为主要组织单位、班主任为主讲教师、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家长学校优质课也纳入了全市年度优质课计划中。

这一系列举措,都在教育一线引发了连锁反应。

以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崂山二实小)为例。该校设置了入学前的家长培训:用好一年级的新生家长手册,围绕“如何做一名刚入学的小学生的家长”进行指导;用好家长和新生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对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的在校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新生很快就从幼儿园过渡到了小学;建立家长学分评价手册,针对家长学校学员学习状况,进行积分考核,分为合格与优秀两个等级,为了防止家长偷懒,学分由学生认定。

“家长也需要教育,如果家长对教育有意见,我们负主要责任。”王洪琪说,“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家长宣传教育得不够,没让他们知道教育的专业性在哪里,不知道我们的老师对孩子多么好。”

家长学校办好了,也就在“能力”和“动力”上为“家校合作”做好了准备。但单向灌输远达不到家校沟通的良性循环。

崂山二实小看到了家长影响办学的重大价值,他们给予家长足够的信任,建立了四支家长队伍:家长义工团、家长讲师团、家长导师团和家长安全顾问团,涉及后勤、课业评价、课堂教学、学生安全等办学关键环节。

“我们将在安全领域工作的家长组织起来,组成安全排查小组,定期到学校检查安全隐患。家长们非常专业,有的家长是大公司的安全总监,而且他们是真心实意、认真负责地在做。”校长修文艳说,“我们允许家长义工走进教室,他们常悄悄地站在后面看老师上课。我们的老师都习惯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和教学都是在家长的目光下进行的。”

学校设置了“571”驻校轮值办公制度,这项制度现已在青岛普遍施行。所谓的“5”是星期五,“71”是指7个“一”,包括:巡视一次校园,当一次校园辅导员,听一节课,找一位教师谈一次话,吃一份饭,写一篇驻校日志等。具体而明确,家长报名非常踊跃,驻校日志已经写了几大本。

家长发现的所有问题、隐患或建议,都要上学校办公会,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回复、整改。为了方便家委会参与办学,学校还专门为家委会配备了一间宽敞明亮、装修时尚的家委会办公室,这是学校办公室里装修最好的一间,24小时不锁门。

家委会的运行也驶上了良性运转的快车道:家委会竞选制度、家委会临时救援制度、家委会职责规定、家委会例会制度、家委会述职制度,家委会奖励制度等,从产生、运作到评价激励,非常规范。

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及制度的常态运行,赢得了家长满满的信任,家校之间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家长也把自己当做学校真正的建设者,创造了不少“壮举”:创造了青岛市校门口第一家“即停即走”上放学方式;建立了青岛市第一家智能美食管家系统,青岛市后勤管理处考察来了,国务院食安办来了也觉得好,现在该系统已升级后成为全青岛中小学生使用的膳食软件;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界大会主席希玛塔专程到崂山二实小参观,整个欢迎队伍都是学生家长,他们用流利的英语把他们熟知的学校推介给8支参观队伍;在学生走失事件中,自发组织拉网式搜寻,等等。

家长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2017年青岛市全面启动的课后服务工作,最终成为全市范围内家长深度参与教育的一次“大练兵”。

青岛教育局要求,课后服务必须百分百告知家长,百分百开展。但是,如果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困难重重。

青岛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学校家委会主导、学校参与配合”的共赢工作机制,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吸纳了学校青年教师、退休教师和社会志愿者等参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自习+课程”课后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托管等三种课后服务模式。

当然,教育局也加强了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建立了家庭教育项目试点、家庭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家庭教育工作教研督导四大平台,理顺了工作机制。

在青岛,“家长和学校站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彼此之间少埋怨多帮忙”的家校合作理念和关系正在形成。

 

活动育人要突出重点,深耕细作

 

实践活动在德育工作中优势明显,如何发挥?青岛结合本地实际,重点推进了5项德育活动的突破提升。

青岛非常重视仪式教育,抓住了“抓住好的时机,德育工作往往事半功倍”这个规律。据青岛市教育局团委书记孙兴铭介绍,青岛市重点抓了四个仪式——国旗仪式、入队入团仪式、十四岁集体生日和十八岁成人仪式。从2016年起,青岛市教育局每年给全市中小学下发每周升国旗仪式的讲话主题建议名单。这个名单不强制接受,而是给缺少思路的学校“出出点子”,帮助学校实现从有名单到无名单的过渡。

青岛的中小学德育活动有几个品牌,其中“四节七赛”和志愿者服务活动非常值得说一说。

“四节七赛”学生活动模式,青岛市教育局探索了7年。“四节”指的是每年全市中小学生读书节、电影节、海洋节和社团文化节。“七赛”指的是每年初高中学生辩论赛、新闻大赛、商业挑战赛、领导力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和视频作文大赛。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大力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受学生欢迎,又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德育载体。针对学校层面活动策划随意性强、计划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市教育局主动服务,在2016年推荐了“10分钟社区志愿服务圈”“情暖寒假”“阅读伴成长”“守护星空”“绿动青岛”等12个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参考指南,并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志愿注册、培训体系、组织实施、认定记录、表彰激励、舆论宣传、物质保障、考核测评等10个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开展中,市教育局注重党建带团建和队建,加强中小学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没对每个学生提要求,而是对每个团支部和团集体提要求,与我们青岛市志愿者服务网平台结合起来,每年必须达到规定次数。”据孙兴铭介绍,全青岛市中小学生注册志愿者现有30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7875个,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中小学。

青岛市教育局在撬动社会资源上,重点放在了“社会课堂”和“研学旅行”两项工程上。

2010年,青岛启动了“社会课堂”教育工程,坚持以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的原则,分四批命名了395处“社会课堂”场馆,基本构建出了覆盖文化博览类、传统教育类、文化活动类等12个类别的场馆体系,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免费或优惠的入场条件和无限的德育空间。

青岛大学附属小学就利用“社会课堂”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分别以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线,在低、中、高年段构建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每个孩子每年参与四次。场馆课程中,学校尤其关注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去场馆之前,教师会引导孩子们了解场馆里的要求:不准大声喧哗,耐心、仔细倾听讲解员,不乱扔垃圾,遵守场馆规定路线,不开闪光灯,等等。课程还关注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听完讲解要表示感谢,收到孩子贺卡和花束的讲解员非常感动,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孩子劳动最光荣、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随着工作的深入,青岛市教育局发现社会课堂在运作中存在“只建不管,只去不评,缺乏管理”的现实问题。“多少学生去了我没数,学校提多少数我认可多少数,基地提多少数我认可多少数。”据孙兴铭介绍,青岛市将招标建设社会课堂的手机App和网络客户端。学生通过手机定位,就能知道我身边有哪些类型的社会课堂,通过这395家场馆内部的720度全景,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到了小学六年级,可以一键导出,形成实践简历。教育局则掌握了社会课堂的使用数据,便于直接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在研学旅行上,青岛出台了工作管理办法,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建立了组织实施体系,明确了不同参与主体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这739条规定非常细致,包括了每批学生配多少教师,这个基地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都有条规。在规定范围内,各区市学校根据本地或本校实际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例如,青岛是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市南区各中小学结合海洋教育特色开展了海洋主题研学活动,带着学生走进海洋景点、科研院所、国家海洋创新实验室等;青西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生购买了30余家研学旅行基地的服务;青岛实验高中将各学科进行了系统整合,每年整年级赴贵州开展“诗意黔行”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儒学文化结合了起来。

 

有重点的深耕细作之下,青岛的实践活动育人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孩子的道德发育。而学校,也在细致的琢磨中,育人思路不断走向深入、成熟。

 

(《山东教育》2018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