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区:“三驾马车”齐驱 奏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强音”
发布日期 : 2024-10-2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记者 卢华清 姜玉蕾
□ 本刊通讯员 周沛洁
为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德州市德城区在2018年启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展试点研究,将老牌名校德州五中与薄弱校德州三中集团化办学,加快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2022年,德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洪鑫通过调研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深入思考如何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个想法很快在他的内心生成,那就是打破学校各自为战的壁垒,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一一带动的形式,启动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发展、融通体建设“三驾马车”,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打造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
2022年,7个教育联盟调整为1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形成“盟主校菜单输出、精准帮扶,盟内校科学接纳、融合再生”的发展路径。2023年9月,7所龙头校引领、20个校区共建的办学格局形成。2024年4月,德城区教体局举行中小学融通教育发展共同体启动仪式,成立由各初中学校分别牵头的12个“中小学融通教育发展共同体”。在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发展、融通体建设“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学校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差距逐步缩小,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从“某校优”变为“校校优”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如今,校际互动联片教研、资源共享的浪潮已席卷德城区各中小学,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结对互助、共建共享、协同发展,让德城区奏响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强音”。
近年来,德城区被认定为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省级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2个乡镇入选全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承办了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区教体局入选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教育部门“三级联动”试点,在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上展示推广近视防控“德城经验”。2024年,德城区入选第二批省级游戏活动试验区和山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
集团化办学拉动“名校扩容”,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
集团化办学是区域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人民群众逐步实现“上好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名校牵头、课程共建、教研一体等方式,发挥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实现集团内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利益共享,带动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一所所新建校、薄弱校已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
一是健全办学制度“指南针”。经过6年的不断摸索,德城区逐渐形成名校集团发展的两种模式。一是对口支援模式。对口支援模式主要针对城区原有公办学校和农村学校。如名校德州九中与薄弱校德州十一中合并,建立统一管理、相对独立、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办学机制,通过干部调配、教师交流,打破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2023年9月,二屯镇、黄河涯镇4所农村中小学加入集团化办学,在实验小学黄河涯校区的音乐特色课程上,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学弹乐器尤克里里。跳动的琴弦、流淌的音符在农村孩子心里播种下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的种子。这种变化得益于集团化办学的推动、优质资源的共享,城乡学校能够更好地共享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校际交流、帮扶等互动形式,扩大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委托管理模式。为了避免新建学校成为薄弱学校,德城区教体局将其委托给名校进行管理,校长和部分教师都由名校调配,通过输出管理经验和提供优秀教师资源,提升管理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例如,实验小学春晖校区在传承总校管理和文化基因基础上,打造“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美育特色鲜明的校园,在“生态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学生需求,构建春晖校区特色“尚美”课程体系,实施“四园智联”课程。德州十中教育集团树立“大十中”的发展愿景,南校区的家长学校共同体、青年教师大讲堂、学科团队建设,北校区的社团活动、“青蓝工程”、班主任论坛,萱蕙校区的课堂建设、劳动实践等已成为品牌亮点。
二是建立师资队伍“蓄水池”。按照“动态调整、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的原则,德城区建立了集团内学校之间教师、干部的交流和轮岗制度,师资队伍有序交流,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本校教师总数的10%。集团总校输出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分校任教,并有计划地从分校遴选优秀后备干部到总校挂职锻炼、顶岗工作,推动优秀教育骨干教师资源下沉,实现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基础教育“村空、乡弱、城挤”问题。近3年,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补充优秀人才423人,有效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出台《德州市德城区城区教师支教管理办法》,鼓励优秀教师到集团分校、薄弱学校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全区集团化办学学校已培育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名师、名班主任、教书育人楷模等百余人。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在课程综合化、育人实践化办学引领下,先后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课程设计优秀奖,并获评德州市课程实践基地、德州市幼小衔接工作示范学校。湖滨北路小学教育集团先后荣获山东省“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诵吟特色校、山东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是打造师资提升“加速器”。加快集团学科名师建设,建立优秀教师引领下的集团教学研训一体化制度,通过集团内结对带教、师徒结对、跨校教研、名师工作室、评先评优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由前期“输血”提升逐渐转为培育分校师资队伍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集团各成员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趋于均衡稳定。在牵头校及优秀教师引领带动下,集团各成员学校教育教研成果显著。牵头校带动其他学校系统梳理课程并进行整合,推进“课程群”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通过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统整,在大概念统领下进行课程的逆向设计,在真实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构建以“学科融合,互助探究,自由成长”为特征的理解本位课程图谱。德州五中教育集团以“半天无课日”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落实“定课—磨课―讲课―说课―议课―备课”六大环节。德州九中教育集团“指向学生培养目标的1258课程体系”,围绕“做一个卓越的人”集团内学生培养目标,形成教育集团学生发展的12项素养、五大课程板块,创建八大系列集团校本课程,教育效果显著。
共同体发展拉动“全面提质”,从“单兵作战”迈向“合作共赢”
学校共同体的成立是为充分发挥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深化队伍建设,聚力质量提升,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以牵头学校为轴心,推进联盟校机制共建。牵头校结合加盟校实际需求,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制订联盟活动计划,围绕加盟校发展需要,采取诊断、支持和跟进等方式,科学制订计划、目标与帮扶措施,保障联盟活动的有效性,推动实现联盟校管理互通、师资互融、质量互进、内涵互建、责任互担。目前,学校共同体已经进入2.0发展阶段,形成校际互动、教师互动、中心辐射、以强带弱的联片教研机制。互助领域跳出教师培训、课例研讨等常规“教研圈”,扩展至支教交流、名师驻校、教学模式、命题设计等方面,定期组织学生统一检测、统一分析,通过纵横比较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教研内容,实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双赢共好。
一是健全治理体系,创新运行管理。自2016年起,德城区开始探索推进联片教研,坚持“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理念,中小学成立教育联盟,设有联盟中心校,打破“以校为本”“单兵作战”的传统格局,增进校际学科教研、教师培养等深度沟通,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全区51所中小学校已自主结合为1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实施管理联通、队伍联建、教研联合、文化联创、质量联评、帮扶联动“六大行动”,实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双赢共好,走出了一条“多校联动,扎根课堂,持续充电,散点开花”的发展路径。“蒲公英”“北斗七星”“七彩”“10+”等共同体已形成成熟的合作模式,400余名教师在比赛中获奖。同时,优质课堂资源的共享是教育联盟模式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的一大“福利”。例如城区学校天衢东路小学和乡村学校益海小学利用电子白板让两校学生实现课上的实时互动。在联合举行的同步课堂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骨干教师执教,主讲教师通过即时答题、抽选抢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效果良好。2024年,区教体局依托智慧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化优质课堂资源共享,常态化开展“同上一节课”互动课堂,发挥名校长、优秀师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名师资源最优化。同时,为保证同步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结对学校从学期初就做好规划,做到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共同确定上课时间、讲课教师、授课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使乡村学生享有与城区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二是聚焦课堂核心,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学校共同体发展的核心工作。各学校共同体深耕课堂中心,采取线下定期教研和线上即时教研相结合,组织成员围绕课程标准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研讨、说课、模拟上课、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研讨,打造课堂高效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样态。行知教育发展共同体以“双新”为基点,构建了教学评一体化“52015”课堂研究平台、“四课联动”课例研究平台。七彩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以学案、导学单为抓手,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北斗七星教育发展共同体为教师定制电子备课本、建立学科试题库,开展送教助教活动。新湖南路小学发展共同体开展“和谐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实施课型建模研究工程,实现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发展共同体通过专家导航、名师引领、空中课堂、送课下乡、特色课程等,促进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转化。
三是实行捆绑考核,学校共生共进。评价考核具有重要的诊断、研判、指引、促进作用。区教体局立足当前共同体办学的特点,依托年度教育督导考核,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考核核心校的总体发展状况,同时又考察共同体各分校的提升水平,促进共同体强化内部协作,努力实现内部的共享、互通、共荣。各共同体学校健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制度,对送教助教、牵头教研、承办课题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合作+竞争”的良性机制,定期组织共同体内校园常规管理、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学生教育等观摩活动,将学生、家长与老百姓满意度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促进每一所学校发展。目前,湖滨北路小学的食育课程、石芦街小学的京剧艺术、第三实验小学的光影课程、陈庄小学的书法教学、二屯镇中心小学的运河文化课程、第十中学萱蕙小学部的“五字德育”等好做法、好经验已在联盟各校进行推广。
融通体建设拉动“小初衔接”,从“断崖向上”迈向“无缝过渡”
小升初是学生成长过渡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段衔接。小学、初中虽然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任课教师基本不沟通,容易让本该衔接的内容出现割裂现象,加上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小初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2024年,在德城区教体局的主导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成长”的原则,各中小学校通过“融通体建设”这一模式,进一步从体制机制层面改变义务教育小初两个阶段教育分割的局面,促进小初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是学区统筹“双向衔接”。推出小初衔接的“1+N”推进体系,1所初中与同生源的N所小学构成一个学区,按照初中学校数量将全区划分为12个学区,实现全域覆盖。每个学区建立一个融通体,成立由初中校长任组长、小学校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由名师、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构成的专家团队,形成行政推动、业务带动、教研拉动、协同联动的推进格局。
二是全链融通“科学衔接”。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分别在小学、初中设置一学期的入学准备期和入学适应期,围绕身心特点、生活作息、社会期待和学习变化四个方面,组织参观初中、访谈中学生等活动,在保障机制、联合教研、课程构建等方面不断探索,通过项目驱动、典型示范,全方位探索建构科学衔接体系。例如,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出现焦虑和不良情绪。各小学学校通过对全体六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小初衔接较为共性的心理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系列化心理干预课程设计与实施。德城区家长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色及家长群体的职业特点、学历层次、知识水平,采用家庭教育专题讲堂、论坛、沙龙等形式,开展小初衔接、习惯养成、青春期沟通等分类特色课程,依托“德城父母”“智慧德城”等平台,开展线上校家社融合教育,目前已覆盖全体学生。
三是桥梁课程“无缝衔接”。各融通体编制各具特色的衔接课程指导手册,整理教学指导用书、线上微课等资料,为教师明确衔接的目标与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让各学段教育不再唱“独角戏”。初中、小学开设同类素养提升课,定期参与区级小初衔接研讨,促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语文的学习策略及阅读素养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学习技巧等一以贯之,平滑提升,让“学有优教”的图景逐渐成为现实。例如,在“卓越致远”融通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启动仪式上,湖滨北路小学教师代表毕聪和德州市第九中学教师代表贾璐分别展示课例《浣溪沙》。毕聪老师通过诵读诗词、品鉴诗词、追寻词人人生轨迹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乐观品性。贾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即以“相约春日,与诗共舞”为主题的春之形象大使选拔赛,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象,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如今,德城区已经形成了运作成熟的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发展、融通体建设模式,并形成了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理念和实践路径,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2023年,德城区被认定为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2024年又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促使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每一位教师恪尽职守、精诚合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学局面,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