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润生命 礼悦雅行 ——滕州市书院小学“书·礼”文化与课程建设解读
发布日期 : 2024-12-02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通讯员 胡乐彪 冯君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书院历史街区上的滕州市书院小学,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已有720余年的历史,是枣庄地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学校。自1903年改办为滕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书院小学已走过121年风雨历程,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活书院”,书院小学无疑是幸运的,其辉煌的历史足以让每一个滕州读书人骄傲。但是,辉煌只能代表历史与过去。如何梳理自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完成由“百年老校”向“百年名校”的成功蜕变,成为摆在新任校长解洪涛面前的一道亟需解答的教育命题。
“要推进书院小学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梳理文化脉络,主动探索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破解这些基因背后的文化密码,并用它来点石成金。”在一次校委会上,解洪涛郑重地说。
2022年10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学校提出了“书·礼”文化的理念,让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从而续写百年书院新的故事。
“一个大写的‘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在我们看来,一撇是读书,就是求知;一捺是明礼,在于立德。‘书’与‘礼’一起,支撑着一个个踏实行走的人。‘书·礼’文化的实质,其实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解洪涛这样阐释“书·礼”文化的内涵。
两年来,在“书·礼”文化的引领下,书院小学(以下简称“书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书小,在感受“书·礼”文化浓厚氛围的同时,也见证了课程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文化特色:“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年9月1日,尽管处暑已过,但骄阳似火,天气依旧炎热。沉寂了整整一个夏天的书小校园,又变得热闹起来。与其他学校一样,书小又迎来了一年级新生。
一大早,穿戴整齐的新生龙思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进学校,穿过校门口精心装扮的“书·礼”门,来到操场参加具有书院味道的“开笔礼”。这场“开笔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击鼓明志、朱砂启智等几个部分。
最令龙思源高兴的是,她被邀请与校长解洪涛一起“击鼓明志”,伴随着“一击鼓,尊师孝亲;二击鼓,知书识礼;三击鼓,健康成长”的声音,鼓声也十分欢快而有节奏地响起。在俯身向老师行礼的那一刻,龙思源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开启了小学生活。
这是书小以“启智增慧、明礼启航”为主题的开学典礼的一个镜头。接下来,龙思源将与所有一年级新生一样,开始为期一周的“引桥”课程体验。所谓“引桥”体验,即幼小衔接课程,指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项拓展体验课程。如周一主题为“我爱上学”,周二主题为“我讲卫生”,周三主题为“我懂礼貌”,周四主题为“我会听课”,周五主题为“书院是我家”。
“‘引桥’课程将学生品德教育、学习习惯、体育锻炼、艺术审美、劳动教育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小学多姿多彩生活的同时,喜欢同学,亲近老师,爱上书小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解洪涛介绍,“‘书·礼’教育从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便已经开始,入学课程也恰在此时同步实施。”
其实,除了“开笔礼”,书小的入学课程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参观校史馆。如今,它已成为历届新生的入学“第一课”,也成为每一位新入职教师的“必修课”。
走进校史馆,迎门墙上展示的是元代著名学者虞集、著名书法家班惟志、太子太保林俊等为书院写下的文章及作品。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我们得知:清代政治家曾国藩曾经造访书院;“相国之师”赵诚品、“枵腹从教”的举人黄来麟等名师曾在此任教;翰林高熙喆、“布衣大师”刘子衡负笈于此;“滕州武训”李子丹创建的“育英学校”、红色革命学校“麓水中学”等均与书院密切相关;抗战时期,学校进步教师王慎敏、郑训甫、杨省三等人讲授《岳飞》《落叶的挽辞》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校友王临之、李景黄、董一博、李乐平、颜化平、彭畏三等一大批进步学生就在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段段简介文字,一件件古老物件,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增设的“校友新风采”一栏,展示了校友在各行各业的奋斗风采。对此,副校长杨仲东说:“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小学,历代优秀校友的事迹,更能对新一代学子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校友与在校生有着相同的学源,他们的成功成才经历、处世之道以及高尚品德、精神气质等,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素材,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强有力的示范作用。”
因此,书小注重深度发掘校友资源、系统梳理蕴含其中的实践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实践育人功能,目的就是通过弘扬“劳动者最光荣”的价值观,引导书小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己人生的追梦历程。
2023年11月,书小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吹响了书小校友集结号,通过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号召历届校友提供资料图片、撰写回忆文章、捐献历史实物。这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校史馆“校友新风采”的内容也空前丰富起来,海量的信息促使书小开始筹建“网上校史馆”。
老校友纷纷行动起来,在校生也不甘示弱。
在书小开展的“二十年后的我们”征文比赛中,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满奕诺,三年级四班学生,20年后,我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事迹写进书院小学校史馆,请老师与同学们为我作证,也请校门前的老槐树见证……”
书小将“书·礼”文化作为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灵魂,坚持文化引领,充分发挥“文化+课程”的导向功能,将“书·礼”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融合、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融合,让师生在学习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传承“书·礼”文化的自觉性与自豪感,让“书·礼”文化成为学校的品质与特色。
书小对“书·礼”校园文化实施整体打造的战略,精心设计并建造“存心堂”“性善书院”等历史文化场馆;在学校教学场所建设中融入儒家文化元素,将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仁和楼”“义理楼”“礼悦楼”“智睿楼”“信诚楼”,将“书香联廊”划分为“善学长廊”“善知长廊”“善行长廊”等不同区域。同时,不断改善校园人文环境,使“书·礼”文化的有形校园文化元素标识更加鲜明,将与书院密切相关的“性善”故事、校友名人、红色革命故事、经典先贤名言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感悟中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让“书·礼”文化悄然入心。
一砖一石会说话,一草一木都含情,一角一景皆育人……文化育人及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书小得到了全面落实,书小发展的潜能也被充分激发出来。如今,书小门前大幅的“性善书院”青铜画像成为滕州市新的打卡点。
“这样的教育真让人感到亲切,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书小学生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就在孩子们身边。”一位家长感慨地说。
课程赋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妈妈,今天老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读书法,我演示给您看。”不久前,三年级学生唐铭泽刚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接着,他掏出书本坐到桌旁,认真地读起来。看着孩子摇着小脑袋,有节奏地拍击着桌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读书,妈妈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夸赞。
唐铭泽展示的新读书法,是在书小着力打造的品读课程中学到的。
“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国际视野的‘书·礼’少年,首先就是要培养他们开口能讲、提笔能写的能力。”在一次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时,解洪涛谈了自己的新思考。他说,让阅读与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教育责任。
为此,书小将“书·礼”文化培养的落脚点放在了阅读与写作上。
在“读写+”系列课程中,书小根据学生爱听故事、喜讲故事的特点,开发出书院人物、红色故事等校本课程,同时开展“学书院历史,讲书院故事,写书院篇章,做书院好少年”综合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让学生阅读书院历史读本、学习书院故事,深刻理解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深入挖掘校史中红色故事的基础上,“书院校园剧”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演”促“学”、以“演”入“心”,师生积极创作剧本,《共产党员王临之》等校园剧成功演出,赢得了广大校友好评。
与此同时,书小还深入挖掘“读”与“写”的内涵,开展了学雷锋主题征文比赛、“传承百年书院精神”演讲比赛等活动,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系列主题课程,并创办新书院《云期刊》和《新书院校报》,刊登师生与家长的优秀作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为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书小还打造了“书·礼”文化框架下的德育课程体系,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文明礼仪教学。
对于礼仪教育,徐萌萌主任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一是开设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在地方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组织教师编写校本礼仪教材,教材贴近学校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乐于接受。二是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为德育课程提供支撑,实施了“校外主题研学活动”,达到了既让学生明“礼”,又让学生知“仪”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书·礼”好少年系列德育实践课程。三是制作礼仪教育微视频。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礼仪教育,书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学校“书·礼”好少年的标准,制作了“升旗礼仪教程”“课堂礼仪教程”“入离校礼仪教程”等视频,结合“一周一话题、一月一主题、一年一主线”的德育校历开展教育活动。
刚调入书小时,一个现象引起了解洪涛的注意。他发现,不少学生到传达室取东西时,都是推门进入,拿完就走,很少有人和保安打招呼或问好。他默默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决定找一个切入点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次,在开学典礼上,他对学生说:“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对老师、对校长有礼貌,见面问好。为什么大家进出传达室却对保安视而不见呢?如果没有他们每天守护着校门,我们校内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就不存在了。要记住,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美德。”
从那以后,书小的学生见到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会问好,变得更加有礼貌。
解洪涛说:“现在的德育工作需要创新,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就是利用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发掘和整合学生身边的各种德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功效。”
“五育”融合:“春色满园关不住”
作为书小的毕业生,学生杨之晴对学校的社团活动至今难以忘怀。回忆起那时的社团活动,她激动地说:“学校不仅有棋类、足球、乒乓球、田径项目等体育类社团,还成立了礼仪、绘画、书法、篆刻、手工、合唱、影视、口才、沙画、舞蹈、古筝、武术、编程等多个社团。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并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杨之晴告诉记者,她最爱打乒乓球,这也是书小的传统项目。小学几年下来,她已成为学校闻名的“乒乓小将”。
活动即课程。书小将习惯养成、劳动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升级成校本课程,与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效。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节日活动,设置了“博雅读书节”“智慧数学节”“happy英语节”“青春艺术节”“健康体育节”“创意科技节”“六节”活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实现“一生一特长,一个不能少”的教育目标,书小注重体教融合,常规化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运动、课后延时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推进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有机融合。体育类社团、艺术类社团、文学语言类社团应有尽有,田径运动会、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书小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开发劳动探究课程,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的。利用丰富的社会历史街区资源,通过参观场馆、街区店铺等将劳动教育常态化、实践化、生活化地引向深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全学科发展的人。
书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重视。以端午节为例,学校每年都会围绕这个节日开展“粽叶飘香”活动。彼时,各班学生纷纷忙碌起来,他们一边为“端午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查阅资料,一边准备“如何过端午节”学校辩论赛。在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故事、诗词歌赋等文化内涵了解清楚后,学生还要去超市购买红枣、糯米等食材包粽子,并制作香囊,穿上汉服到街头举办义卖活动。
“每到这个时候,累是累了点,但自己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思考。”三年级学生闫弈辰说。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滕州历史名人孟尝君的生日。这一发现着实令他高兴了好一阵。
其实,书小的传统节日活动课程每年都会有创新,这也体现出学校在充分挖掘活动“五育”内涵、不断推动学生全面个性成长方面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阐释与表达主题,展示了审美教育成果;了解节日的精神内涵与故事,德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通过辩论会及手工制作等,学生不断思考如何以更为新颖的方式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充分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设计舞台、道具、服装及化妆等,在多次排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与体能,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再如,书小开展了二十四节气创意活动。学校将整个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项目进行,即“知节气”“感节气”“绘节气”“演节气”。“知节气”指的是观察每一个节气前后大自然的变化,并开展相关的家庭种植活动;“感节气”指的是感受依节气进补的中华美食文化;“绘节气”指的是以书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同时制作二十四节气书签;“演节气”是以表演的方式展示与节气有关的诗词、歌曲与风俗活动等。在举行“我与树叶的对话”活动时,书小倡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到田野采集树叶,制作树叶画,制成相册长期收藏,并将摆件在学校交流活动中作为“校礼”赠送。
“五育”融合更多地表现在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上,学校将语文、美术、书法、劳动、数学等学科整合安排,以“书·礼”文化为核心,突出学科特点,由学科支撑活动,达到了多学科融合、激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既突出了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学习,又强调知行合一、学思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更加突出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副校长杨仲东告诉记者。
解洪涛认为,一所好学校的校园应该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热烈的辩论声、嘹亮的歌声和运动场上的呐喊声,更不能缺少快乐而幸福的笑声。
“我们所开展的‘书·礼’文化教育,被学生视为一件珍贵的礼物而愉快接受,并影响他们的一生。”解洪涛表示,“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如果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失败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希望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一些。成长在哪里,我们的路就铺到哪里。”
“书润生命,礼悦雅行”,书院小学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