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科推进“学科融合”情境教学的区域实践

发布日期 : 2023-12-22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威海高新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赛世静

 

威海高新区立足区情,思考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实践研究方向,创新融合区情教育发展现有成果与情境教育成果,提出“学·融·创·改”的行动路径,沿着“成果引路—融合创新—内涵发展—特色构建—质量提升”的项目推进发展思路,确立全学科推进“学科融合”情境教学育人模式的成果融创研究,形成了区域联动、学科融合的情境教育推广与行动研究新局面。

一、构建推广“三机制”,助力成果落地生花

“成果持有方+使用方”的研修机制。创新研修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学”研训。从学习方式上来看,“三学”主要从学书本理论、外出学、请进专家学三方面来开展,尤其是依托专家引领,把握成果精髓,对接成果源——江苏南通情境教育研究所,为本土化应用奠定认知基础和实践指南,促进理念内化。从学习内容上来看,“三学”包括: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与分析、情境教育已有研究成果、学科融合相关理论。与成果持有方高频互动,在理论学习、教研体验、活动观摩、结构式研讨、成果展示等方面开展双向交流,做到研而不“空”,研而有度,全方位、全流程地精准提升。

“两圈三级”分层、分级推进的成果推广管理机制。“实验区—市级实验校—区级实验校”三级联动,以市级成果推广与应用实验校为龙头,辐射到全区,形成校校实验校的推广局面,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基于校本化的课题研究与经验提炼。

“项目同盟+学科联盟+教研共同体”联动的专业引领机制。教研中心牵头成立多学科联合的项目同盟,统筹规划方案,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明确研究重点,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将区内12所小学按学科发展水平强弱结合形成3个学科联盟。每年度开展多场次学科联盟情境教育实践研究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探讨情境内容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活动的展开方式、情境活动的过程性评价等情境教育的具体实践问题,合力共赢,有效推动项目研究发展。同时,成立“学科教研员领航—学科核心团队护航—学校骨干教师同行”的学科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探索可操作性强的情境教学模式和育人方法,开发建设资源库,承担对区内各实验学校的情境教学指导、对实验校教师的培训等任务。

二、搭建两大“课程群”,重塑“学科融合”育人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强调“推进综合学习”。综合学习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根据新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导向,强调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重组,加强学科间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教研中心在已有情境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寻求各学科课程融合,积极构建“学科+”和“主题引领式”的课程新形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

搭建“学科+”课程群,以核心学科牵引融合。“学科+”学习活动,即以学科为基础,根据综合学习的理念,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关键概念或核心知识,选取与真实生活相近的主题,通过持续的实践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养成。“学科+”的课程群样态往往以某个核心学科为本位,以知识的再建构为核心目标,以“核心学科+关联学科核心知识”为路径,促使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破除学科边界,达到融会贯通。在探寻“学科+”单元典型案例中,选定实验单元,以教材自然单元的组织为学习资源,以“学科大观念”为统摄,以“核心学科+关联学科核心知识”为重组路径,开展系列“单元—课时”的实践研究,形成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的优质案例,为研究的继续深化提供范本。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为例,案例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引导,注重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提升。课堂实施中把传统文化、美术等融入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彰显综合育人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我们从王维“空山不空”的思想境界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深度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课堂中沿着“领略诗情画意—聚焦诗人与山—探究‘空山不空’—解读山居秋暝—品味诗词神韵—拓学迁移”的路径,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经典”,对接美术中的“中国山水画”,音乐课程中的“谱诗成曲、吟诵经典”等学科核心知识,引领学生在感受人文与艺术中培养审美情趣,达成知、情、意、行的全过程。

探索“主题引领式”课程群,以核心主题牵引学科融合。在“主题引领式”课程实施中,借鉴项目式课程样态,聚焦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扩大学习场域,把课堂从教室搬至校园,让课程贴近生活、走向社会。“主题引领式”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在问题情境中以主题的方式导入,有效拓展和延伸课堂,使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促进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能力和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以“解密无花果为什么是致富果”为例,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作为关联学科,通过一个主题拓展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成内容整合、逻辑联合的主题活动网络,助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成长。

三、健全表现性评价体系,促进教与学的方式革新

学科融合下的情境教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核心素养表现为未来必须具备的“新能力”:以道德意识与审美判断为核心的“人性能力”,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级能力”。基于此,教研中心在研究中开发植根于真实情境的具有学科融合特质的表现性任务,并根据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研制表现性任务的评价量规,让评价始终嵌入教学过程并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表现性评价量规可以帮助教师多选择地设计或挑选课堂活动和任务,减少与学习目标不符的活动和任务,当然也可以作为反馈的工具,帮助教师更精准地对个人或班级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同时,表现性评价量规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其与完成的任务、活动和评价建立联系,从而帮助自己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设立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学生的学业质量分为若干等级,并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各层级学生对应的学业水平,形成了针对课堂教学实施与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境教学课堂表现性量规,还设立了指向素养增值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表现、学生表现、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方面,围绕真实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开展课堂深度思考、让学生真实体验、培养学习习惯等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课堂教与学的综合性评价。

“学科融合”的情境育人模式,使教学实践从单一走向整合,深化了课程的特色构建,形成了“情境教育实践—教与学方式革新—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展范式,是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区域教育新生态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