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程,打开“成长态”

发布日期 : 2018-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改变课程,打开“成长态”

——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课程改革特写

 

孙世杰   张春晓    

 

课堂不再圈在教室里,可以走出去玩,玩什么就学什么,学法各种各样……甚至连课表,也没有了学科,没有了课时规定。这样的课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已经付诸实践,课程改革因此风生水起。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们在一年级实施主题实践课程,探索全新的课堂形态。我们的理念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推开学科和课堂的大门,把生活变成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校长聂淑香说。

 

带着护照游校园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恒涛双语实验学校都会花很多心思设计不一样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惊喜的体验。老师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从第一天就有新的成长。

以一年级新生入校为例,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一本“开学护照”,上面印着姓名、班级等信息,还有要填写校园行程记录的图框。“护照”依据学校的地理环境资源,设计了应到应知“路线图”,包括百果园、知行园、运动场、图书馆、棋院、舞蹈厅等“景点”。

每到一处,学生要观察位置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了解它有什么功能,面积结构怎样,有哪些物件等,想到什么就问清楚。基本清楚了,就到驻点的报到处,盖上一枚带有地标名称的花样印章。最后一站是教室,老师早已在那里等候,迎接着每个孩子。盖上教室图章,就标志着孩子们到“家”了。

这个旅程会让孩子们兴奋好几天,因为这是第一次认识新校园,而且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学校精心设计的第一堂课,“开学护照”就是第一张游学“记录卡”。

学校更周到的做法是,开展“大手拉小手,开心游校园”活动。高年级学生热情大方地走向低年级小伙伴,互相认识交朋友。然后,哥哥姐姐们当起了向导和解说员,拉着一年级小朋友的手,高高兴兴地结伴开启“校园之旅”。

有了这个活动,一年级的孩子打消了紧张感、怯生感,能很快融入到学校中来。高年级学生则培养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还增进了亲情和友谊。

“按照主题实践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就是这个样子。老师们把所有学科重新糅合,不再分学科,而是分成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再分成不同的单元活动。一般是每周设计一个单元活动,围绕探究发现开展学习。”参加课程实验的毕秀芳老师说。

第一个主题是“校园”。围绕校园主题分为操场、图书馆等6个单元活动依次开展。每个活动开始前,老师都要提醒孩子们:大家想一想,这个活动要注意什么呀?孩子们则踊跃发言:站好队,上下楼不要拥挤,集体活动时不要大声讲话,要认真观察……大家一起自主制定“活动规则”,并且互相提醒严格遵守。

有一个活动单元是“访问校长室”。孩子们第一次走进这里,好奇地问这问那:“校长是谁?”“为什么会有校长室?”“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一共有几张桌椅?”“这些花儿怎么养活呀?”面对七嘴八舌的孩子们,聂淑香校长有点手忙脚乱,应付不过来。“事先,我认真备了课。仔细计划了要告诉孩子们些什么道理,没想到,孩子的问题更多。”聂校长说。她还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小小笔记本作为礼物,告诉孩子们,这个本子是用来记录有趣的事情和收获的,以后要举办展览,比比哪位同学记得好,就给谁发奖。“这是校长奶奶送的礼物。”每个孩子都十分珍重,小脸蛋上洋溢着兴奋。

在和校长说再见的时候,一个孩子提出要抱抱校长。于是,聂校长弯下腰,和所有的孩子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们开心地大笑起来,在场的宋美丽老师赶紧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生动的亲情场面。

回来后,围绕着访问活动,学生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分别用画图、讲故事、你说我说接龙的方式分享,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现,表达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尽管孩子们可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老师们总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讲出自己的发现。

在自由的表达和分享中,有字词、句子、数字,也有儿歌、绘画等,这些就生成了学习任务“菜单”。比如,“操场”这个词语,怎么写?什么意思?什么样子?有多大?什么颜色?有几棵树?……大家一起识字、画画、数数。

拓展的知识非常丰富。这时候,老师必须选取适量的任务,比如选取必须掌握的50个字词,做成卡片挂在教室的“词语长廊”,老师领着边看边读边写,同学们互相提问、帮教,因为这些词是交流中学生提出来的,所以他们学得特别专注,掌握得很快。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意料。

一班的孩子通过对操场的探究讨论,认识了词语“各种各样”,开始用词语造句子。

有个男孩指着墙上贴的班级分工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小岗位。”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奖了5颗红豆。

另一个女孩说,班里有各种各样的小朋友,立刻遭到了同学的质疑。

有位同学提出了纠正:“应该说,小朋友穿着各种各样颜色的衣服。”

在这样的问答交流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大量的字词、句子。

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所以眼睛里充满了问号。怎么把这些问题也变成资源呢?大家想了个办法,谁要问什么问题,就挂到“问题墙”上,吸引大家来探究解决。谁有了答案就粘贴上去,他就被尊称为“小老师”,那种光荣感就像英雄一样。

二班的孙福建同学贴上了一个问题:秋天为什么树叶变黄了,并且从树上掉下来了呢?第二天,任溢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贴上了回答:秋天气温降低,叶绿素遭到破坏,叶黄素活跃,所以叶子是黄色。为了过冬,树叶掉下来,减少水分蒸腾。精彩专业的回答,为他赢得了“小博士”称号,任溢学习劲头大涨。

这样,教室的墙壁上就有了词语长廊、识字卡、问题墙、读书树、小画家、绘本台等展览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成长园地”。

阳光男孩张俊嘉做了一个树叶形的米黄色卡片,还勾画了花边,粘到了“成长树”上。上面写着:“914日,晴。今天学会了吹口风琴。老师带我们到操场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是一只小鸡,王老师是老鹰,老鹰没捉到我,我玩得很开心。”每天大家都来晒成长,这里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

“字词学习的数量我们设定了一个指导线,每个单元不少于50字,多识不限,对学生不做统一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选择,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就跳过去。”毕秀芳说。

这样,经过听、看、说、画、写、读、唱、演、做等各种有趣的学习后,一个活动单元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树上来了只留鸟

开放的课堂,把知识激活了。同时,老师们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都与众不同,他们学习的触角向四面八方伸展,学习过程因此充满了个性体验。

王艳娟老师带着三班的孩子列队,准备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这时她发现,班里最调皮的男孩总是仰头看。她以为他走了神,就走过去提醒:你看啥呢?没想到,男孩用手指着前方的树梢说:“老师,树上来了只留鸟。”

男孩的话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齐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树上有只鸟儿。孩子们激动了,七嘴八舌讲起来:

“呵,那是一只黑色的鸟。”

“不对,它肚上的羽毛是白色的。”

“它的尾巴长长的。”

“那是喜鹊,我家门口树上有一只。”

“喜鹊是益鸟,要保护它。”

“你怎么知道是留鸟?”

“因为树叶落光了,候鸟都飞走了。”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王艳娟看着这一切,感触道,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啊。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得,其实,他们已经了解了。孩子天生就会向生活学习。

在学习“动物”主题时,老师们把“乌鸦喝水”“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原来课本上的动物,连同诗歌、儿歌、成语、生肖、计算和音乐、舞蹈等全都纳入主题,分单元探究学习。

有一个单元活动是“小鸡”。毕秀芳老师首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你知道有关鸡的科学知识吗?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了解的知识。通过这一节短课,把孩子们认知基础摸清楚了。回来后,各学科老师根据课标和教学活动,集中智慧设计出单元活动探究任务单。

“但是,这个单元活动从哪里切入呢?我们征集了老师们的意见,最后决定,从小鸡出生前孵鸡蛋开始,让孩子对鸡的生长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握。”聂淑香校长说。

学校随即联系鸡场,买了96个鸡蛋,每班分24个,放在纸箱子里。按照鸡场技术人员的指导要求,打开空调控制好温度。孩子们开始观察鸡蛋颜色、形状,摸摸鸡蛋的壳,画画鸡蛋,讲鸡蛋故事,探究公鸡母鸡的区别、老母鸡为什么用翅膀孵鸡蛋、公鸡为何打鸣、小鸡的出生期等,延伸出清明吃鸡蛋、妈妈生了孩子要吃鸡蛋等话题,在观察期待中,不断分享新的发现,鸡蛋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有几个孩子画的鸡蛋涂上了红色、绿色、蓝色。毕秀芳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回答说,我想让出生的小鸡穿这样颜色的衣服。老师们忍俊不禁,被逗得大笑起来。

终于有一天,纸箱里发出了“吱、吱吱”的声音。孩子们急忙跑过来一看,第一只小鸡啄破了蛋壳,跌跌撞撞地走出来了。“呀,浑身是湿的,毛这么少,就像一个大肉蛋,真丑。”“喂——小鸡小鸡,你好!”“它站不稳,能走路不怕摔倒吗?”“它吃什么饭呀?”……

孵出了第一只,很快,第二个、第三个鸡蛋破壳了。到了下午放学时,只剩了3只蛋没孵出来小鸡。孩子们担心起来:这几个是不是出不来了?要不要帮助它打开蛋壳呀?是憋死了吗?孩子们胡乱猜测着原因。

毕秀芳安慰大家说,不要紧,再等等,也许小鸡力气还不够啄破蛋壳,正在睡觉呢。

果然,第二天,三只小鸡陆续走出了蛋壳。看到小鸡全出来了,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艺术老师趁热打铁,编了小鸡舞,教孩子们围着毛茸茸的小鸡跳舞唱歌。

小鸡长得很快,黄绒绒的,跑来跑去,可爱极了。可是,这么多小鸡,放在教室里养着,会有怪味。怎么办呢?

老师们于是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孩子们领养小鸡,分到家庭养,回家可以继续观察。小鸡只有24个,每班30人,有的孩子领不到,鸡场也不卖了。这时候,家长委员会帮了大忙,他们想办法又买来一些小鸡,解决了问题。

为了给小鸡保暖,回家后,孩子们各想各的办法,有的开空调,有的盖被子,有的给小鸡放温水袋,有的用棉花做暖巢,每天观察小鸡的成长变化。孩子们用语音、视频、画画、照相等各种方式来记录观察,发到班级微信群,连家长们也被带动起来,纷纷加入了探究小鸡的行列。

有个女孩叫禚一萱,每天坚持写日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来代替,从开始只写一两句话到后来写一段,从记流水账到学会了写细节,写了整整一本子。像禚一萱这样的孩子,每个班级都有。一年级的孩子学会了写日记,真让人惊讶。

还有个男孩叫王晓雨,他通过对小蝌蚪的观察,在美术老师指导下,画了30多幅图画,生动地展示了从蝌蚪变成青蛙的形态变化图。不仅如此,他还自编了“小蝌蚪找妈妈”后续故事,描绘了小青蛙的种种奇遇和历险。

除了让孩子们自主创作,学校为了配合孩子观察记录,还统一印制了《动物实作任务集》,孩子们人手一本,相当于探究作业本。主要结合每个单元活动,用图画、文字等记录每种动物的形状、名称、食物、颜色、体重、身高、体貌特征、居住地、习性等,呈现探究的过程和成果。

为什么兔子尾巴是短的?为什么有的动物生下来就会跑?小动物怎么认识妈妈?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孩子们自编自演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成长。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自律、合作、尊重等品格很自然地融入成长历程。这和山东省正在推行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这也使我们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遵循。”聂淑香校长说。

 

爸爸妈妈,我是不是很厉害呢

每一个单元活动结束,班级都要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单元探究展示活动。每个主题学习结束,要做一个中等规模的主题展示活动。每个学期结束,则要由学校组织一个大规模的素养展示,家长们也都被请来,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按照一年级总体课程设计,主要分‘校园、动物、家庭、节日、花与昆虫、交通’六大主题,每个主题分不同单元进行,融合了各学科知识、技能,更加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聂校长说。

让孩子通过多彩的展演活动,来代替教学监测,让家长参与课程核心“关键事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结束了。年底,学校举行了第一次期末综合素养展评。

每个教室都挂满了孩子们的“杰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装饰得如同童话世界。在家长的期待中,孩子们集体表演了歌舞《上学歌》,展评就开始了。

让家长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活动没有校长讲话,没有教师维持,四个小学生走上台来当主持,主角全是孩子,老师退到了观众席。

先是“开火车读”。孩子们按照活动规则排好队,安静等待,有序进行,向家长们展示了秩序、文明和礼貌。老师出示了识字卡,孩子们挨个选读,比一比谁是识字小达人。不但认识字,还要用字组词造句子。日常大量阅读绘本和活动探究积累的词汇,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孩子们全部过关,造的句子也特别棒,丰富多彩,想象奇特,家长们激动起来了。

接下来是讲绘画故事。这也难不倒孩子们,因为平日每天午晚休前,都要讲一个故事,早已训练有素。孩子们有声有色地向家长和老师讲述了绘本故事,展示了自己长长的“读书串”——用线串成的读书卡片,读完一本串一张卡。然后,又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解了图画故事。

有个男孩叫孙明洋。他展示了一幅画叫陆地动物。大家一看,画面上有大大的红太阳,有飞翔的云彩,远处有一棵大树,近处地面上横着一根粗木头样的东西,还画了青色的影子呢。画倒不错,可是,动物在哪里呢?

看到大家都找不到动物,小洋洋哈哈笑着说:“在这儿呢,你们看——我画了这么多蚂蚁。它们正排成长长的队伍,团结力量在搬运鸡腿呀!”

大家一瞧,可不是吗,地上那根“大木头”上面,有一排很长的黑点呢,原来是蚂蚁!在孩子的眼里,这是多么生动的图画!但是如果没有孩子的解说,大人就看不懂。

中间休息,孩子们按照惯例组队开始了音乐律动“鸭子舞”,表演了礼貌谦让主题的“小兔子过桥”,家长们高兴地鼓掌,称赞孩子们表演得好。

然后是“口算小能手”,这次是爸爸妈妈出示20以内数字加减算,孩子一个个通关。这还不止,每个孩子还用数学算式讲了有趣的数学故事。英语的考评是认识单词,表达出形象或者含义,还有唱歌。

不仅能说会算,能唱会跳,孩子们还各自表演了口风琴弹奏。最后,他们集体跳起快乐律动舞,唱了感恩父母、赞美老师的歌,和爸爸妈妈、老师拥抱,一起合影。

考评结束了,家长和老师一起给每个孩子逐个项目评出等级。看到自己得了“A”,孩子们高兴得蹦蹦跳跳。家长们感叹说,主题实践课程真是好,不但孩子们学得快乐,家长都很向往,连考评都这么精彩。

一个学期下来,主题实践课程实验班级的孩子们识字2000个以上的达到87%,基本能自主阅读。当然,每个班级也有三四个孩子学得慢一些,但他们的识字量也已超出了一年级的课标要求。绘画平均每人26幅,绘本阅读平均超过100本,口风琴吹奏每人68首,背诵古诗词平均73首。

“主题实践课程实现了学习与生活对接,孩子们的阅读、观察、实践、思辨、艺术活动大大增加,但是并没有成为课业负担,孩子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乐而不疲。”毕秀芳说。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诚实、自律、乐群、责任等品格得到培养,阅读、理解、想象、探究、表达等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因此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同,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信心。”聂校长说。

 

“文武全行”的教师团队

课堂组织的变化,源于教师的改变。

主题实践课程是一种全科式教学,呈现出一种全景式学习,这和传统教学组织完全不同,甚至颠覆了以教室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这是一种理想化教学,课程理念非常好,更符合孩子的学习成长规律。但是,怎么变成实践,的确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难题,毕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只能慢慢探索。”宋美丽老师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教师的心声。

聂淑香先后担任过高密市教科所所长、高密市教科院副院长,自己本身是课程专家,但面对全新的主题实践课程,也只能从头学起。她清楚,实施新课程,校长引领非常关键,不仅要当好教师的指导者,更要修炼课程领导力。

“大家的压力都很大。”聂淑香坦言。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课程专家培训,邀请专家进校面对面指导,解答教师们存在的困惑,并深入考察了一些课改名校,让一批骨干教师跟岗学习。老师们从慢慢认识、理解,走向更深入的研究思考。

聂淑香鼓励老师们放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打破旧的思维习惯,试验新的教学方式。带领老师把整个小学课程精耕细作梳理了一遍,请各学科教师提炼出教学框架。按照主题实践课程重新组合,设计主题与生活对接,经过反复论证研讨,主题实践课程实施框架渐渐明朗起来。

“主题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每个主题我们都进行了充分酝酿,从科学性、可行性、关联性、拓展性、兴趣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筛选,最终提炼出一年级6大主题。然后对应每个主题,我们又研究设计了不同的单元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一天。尽管每一步都很辛苦,但是老师们觉得再累也值得。”聂淑香说。

时机成熟了。学校决定从一年级开始推行新课程实验。经过培训选拔,毕秀芳、何良赛、宋美丽、王艳娟4位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每人一个班级,承担实验任务。

对学校来讲,这4位教师便是首批“全科教师”。因为,新课程教学不分学科,自己必须是文武“全行当”,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为了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学校给每位实验教师配备一名辅教,负责拓展型教学任务、作业指导和学习帮助等。对于要求特别高的一些艺术技能和体育技能,则安排艺术教师和体育教师参与辅助教学。

“实施主题实践课程,备课非常重要。”何良赛说,“尽管经过前期培训体验,对新课程教学有了系统的理解,但真正进入设计备课层面,发现还是很陌生,不太适应。所以,就赶紧转变自我。”

这种改革的“阵痛”和不适应,不仅何良赛有,参加课程改革的老师们都感同身受。因为,原来的备课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一起来研究设计,现在,备课没有了学科界限,不按课本来,怎么办?

“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必须靠一个团队,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完成。”聂淑香说。

学校专门设立了协同备课组。每周三、周六下午实行“大集备”,具体研究设计主题和单元活动,包括阅读绘本、识字写字、关联诗歌、生活情境、音乐律动等资源开发,以及活动组织、学情分析等,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参与进来,同备一节课。

比如,校园主题里面,结合秋天时令,老师们设计了“果子节”,其中一个项目是“海棠果”。怎么来组合这个单元活动资源呢?语文老师准备了相关的绘本、画图、诗歌、海棠资料、品果子等资源和作业,数学老师设计了制作圆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容器工具,以及计算树木、果子、高度、距离、人员分组、平均分果的应用题,音乐老师设计了活动配乐、相关歌曲舞蹈等,美术老师设计了教孩子怎样画画,体育老师设计了教孩子怎样攀登摘果、分组配合等……老师们还针对活动的安全、责任、分享、礼让、分工、合作等基本品格、能力进行了设计。按照活动的不同节点,把这些知识、能力、品格融入其中,组成了“学习任务串”,孩子们沿着这些活动走,生成学习资源,进而在探究学习中达成目标。

除了这种预设性备课,每天下午,4位实验教师还坚持“反思性教研”,主要针对新生成的资源、学生的新问题等各种新情况,进行即时性诊断和研究,灵活做出调整措施,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个性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班级里的活动由辅教老师带领,开展巩固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

“每当这个时候,校长不管多忙,一定会参加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在一些困惑和关键的时刻,她总能提出让大家都赞同和信服的意见,她就是引领和支持我们的专家。”王艳娟说。

“半年多的教改历练,收获太多了,感觉自己的成长超过了过去10多年的总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发现,研究是多么重要。一脚踏进主题实践课程,就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毕秀芳感触颇深。

当然,这种融合式的主题实践课程与原来的学科教学相比,也有无法纳入主题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就采取专题教学的办法,有计划地补充穿插,既优化了课堂结构,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实现了学科全覆盖。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改革,能够让孩子们喜欢校园,能够让成长更加美好,让教育充满灵动。为了这个理想,我们会一直走在行进的路上。”聂淑香校长的话语中充满憧憬。

 

(《山东教育》2018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