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也需要被关注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高新区马厂湖小学   米德燕

 

小新是我班一名普普通通的男生。普普通通的长相,普普通通的性格,普普通通的成绩,偶尔调皮,但从来不会闹出大事。每天上学放学,从他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太大的情绪变化,总之就像班里大部分的中等生一样,你不会期盼他的成绩会多么优异,也从不担心他考试会不及格。每次家长会,他都不是被表扬的孩子,也不是被批评的孩子,他的家长也从来没有主动留下来或者被动留下来和我单独交流过。在和几十个孩子每天“闹哄哄”的日子里,我和他就这样相安无事地扮演着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而且在我的认知中,我们一定会这样相安无事直到送他们毕业为止。所以,我对待他的态度是“放心”地放手,最多会偶尔因为他不够工整的书写点点他。

但是,就在前几天,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班的家委会主任在和我沟通的时候,提到了这个孩子。通过家委会主任的口,我了解到了一个和平时表现不太一样的他:原来,他很敏感,特别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感觉老师平时不够关注他,从而导致情绪比较低落,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刚开始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甚至有一丝不快,当时的内心想法是我每天掌管着一个几十人班额的班级,一天下来总是像陀螺一样处理大大小小无数的事情,下班的时候就想着没事情就是好事情,居然还是有人不满意……

不快归不快,既然问题出现了,就应当反思。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妥之处,特别是对小新的态度,甚至换位想一想如果我是小新,对于自己的班主任会不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结论是如果我是小新,长期得不到老师的特别关注,肯定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无是处才会让老师不关注我。我想从此之后我肯定会比以前更关注小新一些。

小新的问题很快便解决了,但我的反思没有结束。我由小新想到了“小新们”。我追溯我的十几年从教过程,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曾经和多少的“小新”同行着却又忽视着他们。如果没有这次小新的间接“投诉”,我又将会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继续忽视多少的“小新们”。

在社会学和企业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二八定律。这个定律在社会学中的体现是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在企业运营中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心理学研究中发现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搬到教育行业,这个理论同样适用: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总是把80%的精力放在了20%的优秀生和学困生身上。不幸的是“小新们”恰恰不在这20%被大力关注的范围内,他们是那另外的80%

昨天参加了区里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做报告的马玉娟老师做过调查,在学生不满意的老师排名中,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厚此薄彼的排在第二名。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能一视同仁呢?为什么老师们不能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呢?其实只要我们稍微一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原来“小新们”是平均数和目标。我们每天的任务几乎都在努力地想尽各种方法把学困生变成“小新们”。我们把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地留给了学困生,知道只要他们都能回答上来,那其他同学就没问题了;我们把课下单独辅导的机会留给了学困生,心里想着只要这道题他们都能做对,那其他同学就没问题了。我们把所剩不多的当面检查批改作业和背诵课文的时间留给了学困生,心里想着只要他们的作业都能完成了,课文能背诵了,其他同学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就这样一天天一周周一学期一学年兢兢业业地努力着,不自觉地努力地坚定地走在把学困生变成“小新们”的道路上。哪位老师能转化的学生多,哪位老师的教学成绩一定差不了。如果学校或者区里市里省里甚至全国偶尔或者定期会有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思维比赛……我们也会临时地或者有计划地培养辅导一些“好苗子”,哪位老师辅导的“好苗子”多,哪位老师的辅导奖就少不了。“小新们”就是那些不需要转化也够不上辅导资格的孩子们。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小新所面临的状况。

问题出现了,思考了,分析了,可其实能不能解决还是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写文章的我可以高调地呼吁:我们一定要多关注中等生!可实际上,我们拿什么来关注他们才是关键所在。对于现在班里的这个小新,我正在努力地想办法多关注他,每次语文课如果他举手,我会尽量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写作业,我在巡视过程中走到他附近时会尽量多驻足一会儿,有时指导一下他一两个字的书写。关键是我需要发现班级中更多的“小新”,把我工作中的时间和注意力做一个更科学的分配,让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必要充分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最后还想对已经毕业了的曾经的“小新们”说一声:对不起!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