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体备课中的“加减法”

发布日期 : 2018-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中心小学   孙建文   张玉环

 

新课程改革在由教师单纯从知识的灌输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中,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呼唤集体备课。而集体备课前的个体研讨受限于繁多的教学常规任务,时间上难以保证;集体备课中的同伴互助束缚于教师评价机制缺乏本质性的改进,实效性无从落实;集体备课后的跟踪听课、反思交流,由于以上多种缘由的并存也更多地流于形式,甚至不了了之。

带着对集体备课难以割舍的情结,认真反思这些问题后,我们只有精心做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加减法”,大胆取舍,给集体备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着力落实集体备课的精神和要义,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做好加法

1.认识要加深

当下,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虽然专家们的作品值得学习,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集体备课可以摆脱独立备课中教师过分追求独到见解而忽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使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个人潜能;另外,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互通有无,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向老教师学习,可以少走弯路,缩短由教学新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时间;对于教学改革刚刚起步的学校,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只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优势,学校、教师才会积极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

2.时间要加长

时间也是制约集体备课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项目繁多,教师疲于应付,身心俱疲,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学校要对常规管理项目不断删减整合,节约出大量时间,让老师们有时间、有精力从事教研,为集体备课提供有效的时间保障。我们认为一次集体备课至少要有两节课的时间,时间少了,老师们研究不充分,流于形式;时间多了,给老师们增加负担。在保证集体备课时间的同时,要开展分散研究,借助教师互助小组、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开展研究,从时间上不断延长,并为集中研讨增加针对性的问题,让老师们带着问题来研讨,领着问题去实践,在不断地反思、研讨中得到提升。只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才能激发教师教研的深度;有了较浓的教研氛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更加高涨。

3.空间要加装

每日除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必需的常规教学活动内容外,还有其他繁多琐碎的教育教学活动,早已使教师疲惫不堪。如果再加上集体备课,虽然每周只有一次,但一个流程下来,也得忙上大半周,大家超负荷运转,集体备课时出工不出力也就在常理之中了。要想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首先得为大家“减负”:减掉过去手抄笔写式的理论笔记,增设“读书沙龙”,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举办一次;通过网络开设教师博客,要求教师随机发表可长可短的教育教学感悟或评论;改进“一刀切”式的基本功训练形式,只强化少数未过关教师训练,解放大多数已达标教师;改进备课方式,废除费时耗力的手写式教案,实行“绿色”电子教案。只有这样,通过各种教研途径,无形之中增加了研究的空间,使研究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方式,集体备课才会更加有效。

4.管理要加强

说到底,真正束缚集体备课实效的是教师的评价机制。目前,教学成绩在很多学校的教师量化体系中依然占有较大比重,有些学校甚至还在唯成绩论英雄、定优劣,因而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管理项目虽然不少,但却根本无法撼动教学成绩在大家内心深处的中坚地位。如此背景下,要让大家在集体备课中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公开自己管理学生、提高质量的“独门秘笈”,的确存较大难度。只有让大家放下“包袱”,卸下分数的“枷锁”,才能使老师们在集体备课中说真话、说实话,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为此,我们对教师全过程量化条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变教学成绩占全过程量化总分的50%35%,大幅上调备课、上课(随机听课)、作业批改等过程性管理项目,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掌握、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学生特长的发掘和培养等项目的权重,由对终结性评价的过分依赖转移到切实关注过程性评价上来。同时,增加“捆绑式”集体性评价指标,即对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增设协作奖,以此推动整体质量提升。教学评价管理制度的系列改进和完善,有效营造了集体备课的和谐氛围,为团队精神的打造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了精神基石。

二、做好减法

1.减少研究的对象

集体备课只是形式,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事无巨细,集体备课也是如此。当研究对象过多时,无疑会分散老师们研究的针对性,所以,我们认为要减少集体备课的对象,每次集体备课可以选择1-2节典型难课进行重点研讨。为了使研究更加有目的性,开学初,各科组长要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才会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参与者必须充分准备,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地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展现与提高。

2.减少研究内容的重复

经过几年的研究,学校往往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老师们在集体备课前要充分研究已有资料,在原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只有这样才不会多走弯路,为研究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此外,我们还鼓励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评价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即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了解了教学方法,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集中研讨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问题更具针对性,避免了研究内容的重复,节约了大量研究时间,使研究更加高效。

3.减少规范式集体备课

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往往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各备课组需“统一行动”)、定人员(该备课组所有成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轮流交替承担),而且要求备课组在活动结束后,要留下详实的“一纸记录”作为集体备课的证明材料,以备各级领导检查之需。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过分强调规范的“一刀切”式集体备课,也是严重制约集体备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各科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形式给予了区别安排:语数两科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重点讨论两周内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解决策略及注意事项;艺体学科每三周一次集体备课,重点商定授课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及引导学生拓展的策略;同时,要求各备课组组长及时了解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的疑难或偶发性问题,加强“随机式”集体备课,形式可灵活多样,地点可灵活多变。如此,增加随机式集体备课,因科制宜,不搞“一刀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便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发挥。

实践表明:动态的、富有弹性的“加减法”,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不再是一件令人“身心俱疲”的业务活动。我们要让其成为很有效益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合理安排流程,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有效的制度和灵活的形式。这样才可以提高集体备课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合作,凝聚教师工作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山东教育》2018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