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是教育的法宝

发布日期 : 2018-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张庄明德小学   曹艳玲

 

教师以爱来教育学生,其成效如何,就看学生对待我们的态度。我和学生之间,就是“标准”的师生关系。因为我一直遵循“严师出高徒”的准则,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总是对学生板着脸,而且平时极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有同事在听完我的公开课后会善意地提醒,如果上课时脸上能来点微笑,这堂课就更完美了。可我总认为,现在的孩子给点笑容就灿烂,能给他们笑脸吗?笑一笑,他们就会得寸进尺,分不清东西南北,甚至爬到你头上。班里那些不安分的家伙,大错误三六九,小错误天天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哪还微笑得起来呀!可是,有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也让我认识到了微笑的力量。

新学期开始一个星期,我那上四年级的女儿问我:“妈,教我们外语的程老师呢?都开学一星期了,她怎么没来给我们上课?”“程老师实习期已满,回学校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回来了。”看得出,她有些失落。“真可惜,再也见不到她了。”女儿不无伤感地说。我有些吃惊,不解地问:“程老师就教你半年,你怎么这么想她呢?”“我觉得程老师这个人特好,她上课总是笑眯眯的,从不发脾气,即使我们犯了错,她也不训斥我们,而是跟我们谈心、讲道理。下课还和我们一起玩游戏。所以,我们特别喜欢她。”女儿的话让我为之一振。我想:我整天板着脸,严厉地训斥他们,他们是不是很讨厌我。我原来的自信、自负在刹那间化为乌有。微笑有这么大的魅力?我疑惑了。

我始终觉得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该知道他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既然微笑的魅力这么大,我为什么不把它运用在课堂上呢?反思后,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嘿!没想到几周下来,我发现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多了。学生们发言也变得更加积极了。而受学生的影响,我也愿意到教室和他们一起聊天、游戏。同时,我还积极尝试着用微笑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学校召开紧急会议,我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嘱咐了几句就走了。我们班里那几个“小泥鳅”纪律散漫,常常管不住自己,影响全班纪律,让所有任课老师都头痛。其他多数同学倒是自觉、听话。开会的时候,我心里就盼着早点结束,生怕班里出什么乱子。开完会后,我急忙往教室赶,当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就听到教室里的喧闹声、说话声一阵阵传来。听到这些声音,我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立刻冲进去把他们好好地批评一顿。可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忽然停住了,转念一想,训他们一顿他们会和以前一样口服心不服,何不换一种方式,或许能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呢!

于是,我压住心中的怒火,在教室门口停留了一分钟,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脸上重又换上平时常见的微笑,轻轻地推门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我的身上,似乎都在等着“暴风雨”的到来。就在这时,我却笑了,用温和的语气说:“咱们班提前庆祝‘六一’呢?”学生们出乎意料地看着我的一张笑脸,又听到这样一句话,个个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我又接着说:“刚才是谁讲的笑话这么精彩,能不能也让我来分享一下?”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瞄向前排,前排的赵志阳顿时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同学们也笑了,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于是我开始上课,依旧面带微笑,出乎我的意料,那天的课堂效果特别好。

下课后,我把赵志阳叫到办公室,低声对他说:“能告诉我刚才你在做什么吗?”起初他不承认,可当他抬头看到我面带微笑时,他的头深深地低下了。过了一会儿,他开口了,原来是他趁我不在时,做鬼脸、出怪声逗同学笑的。我笑着对他说:“你还是表演天才呦!这样吧,既然你有这方面的才能,那你能为‘六一’献一个节目吗?”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不过节目准备要在课下进行,不能耽误上课时间。”我仍然微笑着说。这时,他认真地问:“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吗?”我说:“当然是真的。”他爽快地说:“好,您就等着看好吧。”我给他来了个加油的手势,他高兴地跑回了教室。课下我留意观察他,他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找同学做他的观众,反复练习。“六一”那天,他的精彩小品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表演结束后,他高兴地跑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谢谢您这么信任我,给我这次机会。”看着他涨红的小脸,我会心地笑了。从那以后,他不光学习上自觉性大大提高了,还成了我们班的文艺骨干。我真正认识到了微笑的力量!

李镇西说过:“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也希望学生因为有我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有人说老师的工作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试想,我们连心都可以给学生了,还会吝啬我们的笑容吗?

教师要以爱来教育学生,爱的最好体现就是,看到他们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微笑是爱,是宽容与豁达,是欣赏与鼓励,是平等与信任,是关怀,是怜惜,是坦诚交往的最好名片,是心与心交流的最佳语言。微笑是教育的法宝。微笑吧教师,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