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为谁而学
发布日期 : 2017-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财科
今年,给六岁的女儿报了两个兴趣班,围棋和舞蹈,围棋提高思维,舞蹈提升气质,这是我的初心,至于女儿学成什么程度,说实话,还真没往心里去。
这阵子,舞蹈老师布置作业,每天要求家长监督孩子练习,每天录下练习视频上传微信群,老师即时点评。这下可好,微信群里像炸开了锅,像我这种还没进入状态的几个家长,被老师批评几次后,也渐渐也沉不住气了,纷纷加入了战队。
这天,女儿着急看动画片,草草练习一遍就结束了。我觉得不理想,对照老师的视频,反复纠正,她烦躁不安根本不好好做。我的火腾一下起来了,板起脸:“你给我再跳一次,给我好好学!”女儿一屁股坐地上,号啕大哭,边哭边说:我就不给你好好学,就不给你学……
我一下愣住了,女儿这句“我就不给你学”敲响了心中的警钟——在她心里,何时她的舞蹈课变成给我学的了?!
细细想来,自从我负责给她录制作业视频开始,我的心态的确发生了转变,生怕女儿落后于其他孩子,天天监督女儿练习;她练的动作不对,我就特别生气地纠正;再不对,则大声叱责她,弄得硝烟四起,不欢而散。
我忘记了女儿才六岁,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学习是个主观能动性起作用的事情,我把她学舞蹈这事完全当成了我的事,感觉她学不好也是我的责任,强逼她学,一切就变味了,她才觉得是给我学的。我又每天对她一遍遍提要求,让她反复不停练习,难怪她有这样的感觉。
纵观我们的教育,何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补习班外面等候的家长一脸的担忧和焦虑,里面补习的孩子却一脸的不耐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做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却毫不领情……根源就在于我们常常是责任和任务界限模糊——把孩子的事情全当成自己的任务,尤其是在学习这件事上,干涉太多,有时恨不得自己冲上去为孩子学习。家长这种对孩子过分关注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孩子产生为我们而学的念头。
反思过后,我调整了心态: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那么就先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味责任吧。为去除给我学的思想,后来我只是把她送到兴趣班,然后转身离去,不再陪同。回家作业,我不再管她,只是到点提醒她要录制作业视频了,做不做随她。她好几天都玩过了头,没录视频给老师。周末从兴趣班回家,女儿对我说,老师批评她了,全班就她没上传作业,而上周学的一些动作,这节课她有些都记不得了,有的小朋友笑她,她觉得丢脸,哭了……终于,她第一次自己用眼睛和心体会到这件事,看到差距,对练习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真比我说一百遍都好用。接连几天,她都是先练习再去玩……有时动作不会,求助我时,我也只是让她自己看老师的示范视频……任务、责任分清楚了,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彼此反而越来越轻松了。
我想,家长和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必须要冷静下来想一想,是孩子需要,还是我需要。家长要狠下心,学会放手。我们要学会放手,先要学会“断”“舍”“离”三件事。“断舍离”原是瑜伽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鼓励人从外在身体的修行,带来内在心灵的改变。日本整理专家用这个概念创造出一套杂物整理哲学,在日本掀起一阵透过整理、整顿來疗愈內心的风潮。日本媒体也将断舍离的概念,衍生运用到放手的教育。他们提出父母要常常思考的三大断舍离心法是:断——断掉孩子不需要的帮助,舍——放弃对孩子多余的安排,离——离开“不能沒有我”的执着。
这三大心法对我们而言,非常有借鉴意义。台湾一名教育专家对此有个非常好的比喻:教育上放手,不是风筝从此断了线,不是要我们与孩子切断关系,而是像推火箭升空,当火箭推到某一节时,引擎就必须脱落,让火箭继续往前飞。这种分离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正是断舍离亲子教育的最高境界。
(《山东教育》2017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