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教育的根本

发布日期 : 2017-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中心小学         王玉玲

 

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尽管知识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做其他一切的基础。

或许,下面这个发生在我们学校的事例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公开课比赛要在我校举行,比赛之前学校领导对代表我校参赛的一位教师下了命令:只许成功,勇拿第一。这位领导言外之意是:我们学校教师教学水平是不错的。这位教师欣然地接受了命令,为了不给学校丢面子,她开始了试讲演练。第一次所有的数学教师听了她的“示范课”,并给她指出改进意见。第二次她“借班”上课,学校领导及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再次听了她的改进课,针对这两次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一次次演练,这位教师要讲的公开课已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课前预设,师问生答,全部“导演”到位。比赛那天,这位教师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般,又井然有序,赢得评委一致好评,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第一名。

这样的“作秀”公开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节公开课在我看来是耍一下“花拳绣腿”“好看不好学”。尽管这节课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在课堂上屡次获得教师的表扬,赛后教师获得校领导的器重,但这样的“作秀”公开课在学生心中得到的却是这样的震撼:教育也会作假,教师教育学生做人要“真”,教师有时也会自欺欺人。

开展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本身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向听课者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开课往往承载着课改的新理念,尝试着教学的新策略,进行着课改的新实验,对听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行家来看,公开课就应该这样回复其本来面目。公开课虽说是示范课,但我们对它的定位还应放在“课”而非“公开”上,毕竟我们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公开课不能只在“公开”上做文章,还应在“课”上多下功夫,老师的心思要多花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而非一次次的“演练”上。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回归到真实、自然的日常教学上去,应从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出发,如实地反映教学情况和师生水平,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和观摩者都能学到可看、可学、可用的东西。

一直在关注课改进程的于海波教授指出:“公开课应与常态课拉近距离,一方面它要避免失真、作秀、形式主义,上得平实,注重实效;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对待常态课应像对待公开课一样精心,让常态课多向公开课看齐,力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保持公开课精益求精的特色。这样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学生不管在平时还是在公开课上,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不正是我们的公开课、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吗?”

毫无疑问,无论是观摩、研讨性公开课,执教者都希望展现给听课者完美的一课,希望课堂行云流水,学生回答尽善尽美,一切都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上述老师公开课中的作秀恰好证明,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开课,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和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教育是鲜活的,只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所在“真”,以学生真实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切实的发展为归宿,以学生现实的认知为基础,有效服务于学生的课堂,方显公开课教育本色。时下,整个社会的公信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蒙骗社会,蒙骗人民,真伪莫辨,尽管“打假”已经喊了多年,而深受其苦、深受其害者却不计其数。这“假”害人害己,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未来走向社会的活生生的人,然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人的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意志较脆弱,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可见,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同师德求“真”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是他们无影的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的是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业,不是歪业;解的是真惑,不是假惑。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公开课尽管不乏作假,不乏表演,也存在功利性,但只要我们的评价制度科学、合理,正确引导公开课回到学科研究、校本研究、教师培养、校际交流的本真,公开课就一定会在课改大潮中绽放异彩。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