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水的教育艺术
发布日期 : 2010-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文登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晓燕
众所周知,“蜻蜓点水———不入深”是一句颇含贬义的歇后语,常比喻做事浮在表面,不能深入进去。笔者却认为,班主任工作需要蜻蜓点水的教育艺术。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行为学上看,蜻蜓点水是雌蜻蜓产卵时的动作,可以看成是母亲把孩子送到最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行为;从审美学的角度看,翩翩起舞的蜻蜓在不经意间点起的圈圈涟漪,足以让美学家动容,可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艺术。班主任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一直在寻求用艺术的方式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结果———就像蜻蜓点水。
晓东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他活跃的思维、快速的反应常常成为师生瞩目的焦点。但是,前些天他却被一位女同学告了一状———她看见晓东在翻晓倩的桌箱。听了学生的话,我顿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得知晓倩毫无损失之后,我把晓东“请”到了面前,轻声问他:“晓东,告诉老师,晓倩的桌箱里有好吃的吗?”“没有。”他不经意地回答。“那你怎么知道的?”“我……我……”他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嗫嚅起来。“如果晓倩书包里的钱丢了,谁的嫌疑最大?”我接着问。“我。”他的声音很小。我摸着他的头说:“你怎么聪明人办糊涂事呢?”他这才恍然大悟般“哦”了一声。看到他顿悟的样子,我满意地笑了。
现在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陷入僵局,结果可想而知。但是,教师如能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地启发他们,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晓东的醒悟是对这一方式的肯定,而面对“机灵鬼”晓健,这招还有效吗?
最近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学生中也有偶感风寒被隔离者。看到个别同学享受到不用上学的“优厚待遇”,晓健心里便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先是跑到办公室告诉我:“老师,数学老师说我发烧了(其实是他自己说的),用不用回家‘隔离’?”我摸了摸他的头,毫无发烧迹象,就说:“放心吧,没事!”他嘴一撅走了。当我来到教室,他又跑过来说:“老师,童雨发烧回家了,我也发烧。”我说:“童雨确实发烧,这节课你好好表现再说。”果然,上课时他表现很好。下课后,他再次告诉我他发烧。我笑着说:“晓健,这节课你表现得不错,但是发不发烧老师说了不算,得过了体温计这一关,怎么样,要不要量一量?”看到我把体温计摆在面前,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发烧好像好点了,晚上回家就行。”我笑了,他也笑了。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班主任在处理具体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要害,灵活应对。面对这些“人小鬼大”的孩子,我们既不能鲁莽行事,也不必怒发冲冠,要善于运用敏捷的思维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和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说教相比,点到为止别有洞天,就让蜻蜓点水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教育艺术吧。
(《山东教育》2010年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