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业放假 让心灵觉醒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朐县寺头镇石家河小学   白兴玲

 

学生的家庭作业是一件让老师很苦恼的事情。课外学习是课堂的延续,是预习新知,是温故知新,是课堂的拓展创新,每次作业的布置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策划设计,可是总有学生完不成,并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就算老师对其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语言在他们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哪怕是请出家长帮忙,也总是收效甚微。那么换种思路呢?既然学生不愿做,就别再伤脑筋地去强制他们做,省得师生双方都无可奈何。当然,这不是对学生的放任不管,而是尝试各种方法,让他们自我醒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班的曾小涵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懒惰贪玩,学习上爱耍小聪明,作业经常不交,每次问她的时候,都有理由答复你,什么“作业在家里,忘带了”“忘了做什么”“书没了”……诸如此类,而且说这些的时候,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一点也不紧张。起初,我还相信,和她说“忘了带,下午带来”。可接连几天都是这样,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我私下里向家长和其他学生了解,才知道原来她的作业根本就没做。自认为对付孩子的这种“小把戏”还是绰绰有余的。我要求她每天把作业内容及要求抄在家庭作业本上,抄好后让同桌查看是否记清楚了,若记清楚了,就在后面签上名字。请家长根据作业本上记的作业内容、要求,督促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签名,最好协助整理好放在书包里。本想在双重的监督下,她没机会找借口了,可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又来了:“忘在家里了。”我打电话询问家长,家长说最近工作很忙,没顾得上查看她的作业,每次问她作业完成了吗,都说完成了。作业对她来说,确实成了一种任务。作业没完成,也不能就此罢休,只能第二天再补上。于是,她开始偷偷摸摸地在课堂上补作业,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英语课,“我写我的作业,你讲你的课”。本来就学习不好,上课再不听讲,她的成绩越来越差,补作业这一条路,看来是走不通了。我尝试着和她谈心,想帮助她打开心结,让她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开始还行,可她三分钟的热度,坚持不了几天就又撂挑子不做了。

更让我生气的是,一次我在检查学生日记的时候,发现曾小涵同学什么也没写就交上了。我不由得怒火中烧:最近在她的身上可没少花心思,都四年级的孩子了,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三步并作两步跨进了教室,强忍着心中的怒火问:“曾小涵,你的日记呢?”

“我交了。”

“是交了,你做了吗?”

“做了。”她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道。

“跟我去办公室找找,你做在哪里了?”

她尾随我进了办公室,找出我刚才看到的那个本子。

“你写在哪里了?”

她不做声了。

我又说道:“做人一定要诚实,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赢得朋友……”

她站在我旁边,两眼看着我,丝毫也没有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愧。这样的孩子真是拿她没辙,我也不想再和她较劲了,怒气冲冲地说:“从今天起,语文作业你就不用做了,但我们班的黑板由你来负责擦干净。”她竟出乎我意料的点了点头,把我气得脸都僵了,忍不住抬高嗓门说:“你回去吧!”

于是,每天她都会擦黑板。每节语文课,我都会提问她。有好多时候,她都是哑口无言。同学们的一双双眼睛射向她,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悟。面对着同学们一次次的视觉聚焦,她开始感到难为情了,不屈的头颅也低下了。我知道同学们的注视已经触到她的自尊了。有一天下课,我刚要走出教室,她追过来说:“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不做作业了!”怕我不信,她又补充说,“真的,我能做到!”她用充满期盼的眼睛望着我。

“嗯,那好吧,但你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保证,让他们看到你的诚意。”我转过身来,走到讲台上:“同学们,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学生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双双眼睛奇怪地望着我。“下面请曾小涵同学,向我们说点心里话。”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五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她眼圈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同学们,以前,我不学习,我错了。我向大家保证,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同学们,人非草木,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就是一个好孩子,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一份事,爸爸妈妈的事是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我的事是教学生,而你们的事是什么?”

“学习!”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我相信,曾小涵同学说到一定能做到!”

从此,曾小涵每次都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也能做出精彩的回答。期中质量分析中,她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基本没有失分,其他的科目进步也很大。她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曾小涵同学这次进步很大,‘冒狼烟’了。”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是好的,都是向善求进的。我们不要一味地穷追不舍,这样只能让我们做老师的越来越头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时,老师要学会转身,不愿做就不用做了,趁其不备,攻其内心,令其从思想上觉悟,强烈地自我要求:我要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先要经受思虑堵塞、心志困苦的磨炼,才能打心眼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发愤作为。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