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要有“乘法效应
发布日期 : 2016-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韩庄小学 杨启锋
当下,跨学科整合,实施全课程教学已是课程改革的新常态。学科间横向的丰富远胜于学科内纵向的深度,学科间跨界课程整合最终指向的是锤炼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效避免和杜绝偏科。然而综合素养并不是学科素养的叠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算“加法”,把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排列在一起,而应超越学科视野,追求综合取向,通过“乘法”从并列式、渗透式整合转向深度融合,进而让不同学科知识通过优势互补发生“化学效应”。
往往学生在实际中不可能单独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会涉及各门类知识,这就需要深度的、大格局化的优化重组。整合后的课程应是知识和能力混合使用的“大染缸”,“油盐酱醋”个个不少,“说学逗唱”形式多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如此方可促进学生“营养均衡”地发展。语文、数学、思品、物理等不同学科之间大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学科间整合应把握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连续性和贯通性,打开学科边界,加强相互间的衔接、配合和支撑。在课程整合中,学科观念要让位,需要统筹利用各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式、立体化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作用,驱动学生整合运用各科核心知识,提高对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课程整合应站在全局观、大课程观的高度,引导学生“多条腿走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体化评价是课程整合的“牛鼻子”,学科间整合要一环扣一环,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还应切实打通整合的“最后一公里”,重构课程评价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全科检测和评价,切实改变学业水平评价不同学科“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大力研究开发并推广囊括各学科检测的全科试卷,把各学科检测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杂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整合利用各类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课程整合的一大隐性作用是通过课程瘦身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程整合后要对学生作业进行“精兵简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整合的“附加值”。课程教学之后,各学科教师要进行“多师会堂”,统筹设计和布置综合性作业,促进学生全方位巩固和实践课程所学。例如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广场舞、暴走族扰民、挤压公共休闲空间的现象,引导学生整合和利用语文、物理、思品等学科知识,在进行统一策划、实地考察、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生动、形象、简练地分析社会危害,提出预防噪音污染、文明健身的科学建议,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增强统筹意识,提高学科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整合式作业不仅拉动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奉献社会的意识,综合育人功能将在课程整合中得到更大凸显和释放。
(《山东教育》2016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