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过分关注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今年新接了一个班级。为了让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够得到最好、最快的发展,不让一个同学掉队,我结合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粗略地分成了三类:自觉性强、需多给些空间自主发展的;基础比较好、自主能力略差,需教师扶持的;基础较差,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因材施教,分层进行教学,分层进行要求。实施后效果明显,我也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好老师吧。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教育理念进行新的审视。

那是一次练习课。因为刚刚学习了《圆的周长》,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那几个“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学生身上。我不断地提问他们,答得好的,我带头给他们鼓掌,大家的学习情绪越来越高涨。最后一个练习题是求出直径为6厘米的半圆的周长。这是一个练过的题目,解答的要点和易错点也都分析过,于是本着“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目的,我让基础比较薄弱的李诺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解题的思路。没有想到的是,她居然说不出任何的解法,就那么满脸通红地站着。我见她解答不出来,就给了她一个更简单的题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是5厘米,求圆的周长。她仍然低着头,还是说不出什么来。耐住心,我尽可能轻声地问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李诺怯怯地抬起头看向我,用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π=c=d=?……”天啊!她竟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忘了,甚至连π、cd表示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忍不住大声地质问她:“昨天不是刚刚手把手地教过你吗!怎么一晚上就忘了?”我正说着,突然发现李诺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满眼的惊恐,我心中一惊,正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时,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在兴致勃勃中开始,没有想到却在沮丧中收尾。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办公室,对上课的过程又进行了一次回顾,觉得课的设计没有问题,再次认定问题就出在李诺的身上,只要她能尽快赶上,全班的学习效率还能再提高。怎么办?家校合力吧。于是,我给李诺的母亲打电话。李诺的母亲反映,李诺很喜欢上数学课,在家里也很努力地做题。最后,李诺的母亲说了一句:“李诺既喜欢你,可是又很怕你。”李诺很怕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静下心来,把自己平日对李诺的“关注”细细地回忆、整理———她单位“1”找不到时,我把她叫到黑板前,指着例题一点一点地教;她分析不清对应量时,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列出多道类似题目帮助她来分析;她每次出现错误时,我也都是及时地给她纠正,哪怕是停下正在讲解的题目。我已经尽心了啊,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了一整天,每次想到李诺时,眼前挥之不去的就是她那满眼的惊恐,那怯怯的声音。分析来分析去,我忽然意识到:是不是我对她“关注”太多了,那就试试“忽略”吧。

第二天再上课,碰到简单的题目我没有再请李诺来回答,而是在其他同学回答时,偷偷地观察李诺的表情,尝试着了解她是不是听明白了。以后的几节课都是如此,即使叫到李诺来回答问题,而她答错时,也仅仅是轻描淡写地说:“坐下再想想。”而不是像原先那样对她穷追猛打。渐渐的,李诺听课的表情专注了很多,起来回答问题时,也不像原来那么紧张了。有一次她居然高高地举手要到黑板上给大家讲题,而且能清晰地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这次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喜,好好地给了她一次表扬,她的脸又红了,但是,这次是笑着的。也许她没有发现,这次我笑得比她还要灿烂。

这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关注李诺,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我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出现错误的本质是,我没有真正地把李诺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来看待,仅仅把她当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我尽心了,她就应该有进步;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为了她好,她就应该感激,应该努力。正是由于我的“关注”,使她在上课时一直处于担心的状态,担心我提问的她不会,担心我会对她进行不断的追问。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一定是咄咄逼人的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明白的问题也会被我“吓”得不会了,何况还有很多她本身就不懂的问题。

我们的学校里还有很多这样学习较差而又胆怯的孩子,也许我们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对于学的知识慢慢地体味,慢慢地理解。人和人之间有很多的差距,何况是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在对事物的感悟、体会、认识、理解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认识到这样的差距,就不能再用自认为的“好意”去过分地“关注”他们。而应多给他们一点温暖的空间和柔和的接触,让他们能够慢慢成长。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