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君子风范
发布日期 : 2016-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程加秀
学校是文化之地。人是文化人,事是文化事,本该都彬彬有礼,文文绉绉,一团和气。但是近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大跌眼镜。
事情的原委是,201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盛怒于学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学界前辈无端嘲讽,公然称其为“垃圾”,故而断然宣布与郝断绝师生关系。对此两人各执一词。孙家洲在信中指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作为长者,本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学生屡出狂言,是可忍孰不可忍!郝相赫则发文反击,称自己有发表评论的权利和自由。
教授与学生陡起争执,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师生关系以这种方式曝光于公众,却不得不令人关注。其实,岂止是大学,中小学内的师生关系,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的见识与个性日渐增强,他们不再是驯顺的小乖乖,而是有独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小大人”。由此造成的矛盾、冲突,甚至肢体相向,时有发生,也因此有老师受到学生或家长的无端伤害。至于学生平日里对教师的褒贬或质疑,更是司空见惯。从好处讲,这是社会的进步;从问题看,是教师不好当了。
学生这边的问题暂且不论,作为教师该如何面对呢?盛怒之下,将学生逐出师门?中小学老师显然没这个权力。即使大学老师,也未必能自己说了算。既然如此,对待那些不甚听话,甚至桀骜不驯的学生,教师除了修炼好自己,还能做什么呢?要知道,即使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代,教师也未必不被学生哂笑或指责。当年孔子去见名声不是太好的南子,就曾让他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弄得孔老夫子不得不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但是重要的是发生了这样使老师难堪的事,并没有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子路仍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倒是孔子自认了这样的指摘,这也算是“反求诸己”吧。
这就是真正的文化人所作的有文化的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就说教育,从夏有学校开始,迄今已有四千多年了。即使从孔子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了。不必说时间长河中那些感人至深、生死相依的师生情谊,单是一部《论语》中我们所看到的师生蔼然相对,夫子循循善诱的场景,就足以温暖、滋润到今天了。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见文化育人是时代的呼唤,并且应当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使命职责。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化”所指其实是“以文化人”,说白了就是教育。当今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生,因时代所然,在生活、学习中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导向,并因此影响到一生的发展。这就更需要向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融入诚实、守信、感恩、包容、责任、进取等高尚的美德,进而转化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而所有这一切,又大多需要学校、教师来完成,即所谓“以文化人”。
既是如此,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此,我们可用古代的“君子”做一比附,看看可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翻开《论语》,时时可见夫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论述。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至于孔子自己的君子风范,则可见于学生对他的赞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正是儒家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由此反观孙、郝之争,老师是否应该更加大度宽怀,平心静气一些呢?因此,造就一支有涵养、有作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前提。而如此,就要格外强化教师的文化修养,在一种高远、鲜活、绵延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养成高尚的君子风范,从而进一步来影响、教化学生。
至于孙、郝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认为,不应该对新一代学生“太个性,不好教”所困扰。教师所做的本就是关乎未来的工作,只要老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同,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并时常告诉自己:再多点耐心,再等等,那就不会有“教不好的学生”。
(《山东教育》2016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