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材的“加减分合”

发布日期 : 2015-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徐荣芝   孙立岗

 

翻开品德课本,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然而教材无论怎样精彩,它毕竟是静态的,对于风俗各异的地区、特色不同的学校、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处理,让品德资源更生活、更乡土、更简约、更充满活力。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善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师生服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但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的素材毕竟有限,不可能把儿童的生活全部呈现出来。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教师应当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材更有效、更实用。

1.加上身边真事

山东人民出版社版三年级上册“敬爱的老师”一课,通过教材提示让学生观察自己老师每天都做了哪些事。学生认真地进行了调查访问,知道老师一天中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教研活动等,工作非常辛苦,通过回想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知道老师是关心、爱护我们的。这时我总感觉学生对老师的爱与敬意还不够浓厚,还不够刻骨铭心。因此,在课堂上我引用了佳木斯市张莉丽老师的感人事迹:张莉丽老师在汽车冲向学生之际,一把推开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一位花样年华的女教师为了救学生却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学生们听到这里已泣不成声,对教师职业的敬意油然而生。在谈自己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到: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是爱我们的,我想大声喊您一声妈妈。另一位学生说: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位像张老师一样优秀的老师。

听到学生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时,我想我还用说什么呢?学生对老师的爱与敬意,对老师行业的尊敬与崇拜已深深地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2.加时事要事

在四年级下册“面对突发事件”一课,教材中只提到了溺水和迷路的情况,而近几年频频发生在校园及公共场所的踩踏事件却没有提及。踩踏事件也属突发事件,很多踩踏事件的后果领人痛心。可一旦发生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所以踩踏事故中的自护自救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此,本节课中我增加了2014926日,发生在昆明市北京路明通小学的踩踏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626伤的惨痛教训。20141231日造成3647伤的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更是令人发指。在了解了这两起踩踏事件后,好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真发生了踩踏事故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减轻伤害呢?”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已经油然而生。我接着就把话题抛给了他们:“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接着我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我在总结各小组意见基础上又做了补充,并对相关动作做了现场演示和模拟练习,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

再如“走近消防警察”一课,在了解消防警察这个特殊的行业时我增加了201512日发生在哈尔滨的大火事件。大火发生后消防员不顾天气严寒在寒风中救火,甚至有5名年轻的消防官兵为了救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学们了解了消防警察的感人事迹后由衷地产生了对他们的敬意。

3.加家乡资源,补足“留白”

品德教材中留白部分较多,这也是品德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地区的差异,一成不变的教材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因此教材的留白部分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根据当地当时的情况自由表达。如三年级下册“家乡风情更迷人”一课,关于家乡的特产部分的教学,我们就可能通过分小组调查了解我们滨州乃至滨城的特产,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大年陈水蜜桃等这些名副其实的家乡特产,使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加浓厚。

品德教材力求以儿童的现实生活题材作为教学内容,讲述的是儿童身边的事,呈现的是儿童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人,但也会出现滞后的、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内容。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是2003年出版的,与现在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有些内容已明显与时代脱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去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话题或资料。

1.减去教材滞后的部分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健康呵护我成长”一课,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WHO加紧工作,争取在2008年宣布根除人类健康的脊髓灰质炎。很明显,到今天为止2008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再去争取根除灰质炎那就成笑话了。教材明显滞后了,因此应直接把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去掉,或者更换为当前世界上脊髓灰质炎的具体情况。

2.减去学生已经会的

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怎样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想以学定教是必需的。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知的内容。”教师要深明这一点,上课之前充分地了解学情,把学生已经会的内容合理减去。如一年级下册“红绿灯的悄悄话”一课,对于信号灯的作用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已耳熟能详了,所以本节课就不需要再揪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些话不放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但要注意的是,品德教材使用中做“减”法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慎重地做出取舍,切不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任意删减。

针对品德教材的合理使用问题,2014年滨州市小学品德优质课评选时,我们市教研室刘莹老师提出了“基于目标有效达成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主题。意图就是针对学情及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可以对教材一个主题的内容分成两节或几节来上,也可以对两个主题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中完成。

就在前两天刚刚结束的滨州市小学品德教学研讨会上,宋老师执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一课。这节课中宋老师从2014年中日之间的冲突入手,然后交流以时间为轴倒数几百年来日本对中国实行的残酷侵略。回顾八年抗战中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件、实行的“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再追溯到抗战之前的“九一八”事件以及清朝甚至明朝倭寇对我国的入侵。通过一张张血淋淋的图片,一个个惨不忍睹的数据,一曲曲凄惨的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民族仇恨,也让我们的娃娃们牢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树立起了振兴中华的决心。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会在这节课中讲述几个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事件,然后再讲我们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战役,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击外来侵略中的重要作用。而宋老师却把“日本人的恶行”讲了一节课,整节课中围绕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展开,把学生带入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境中,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而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抗击放到下一节课。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对日本的侵略恶行了解得较少,俗话说“知耻而后勇”,要想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就必须先让孩子了解那段耻辱的历史,接下来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合并。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来到黄河岸边”共有三个主题活动:“我看到了母亲河”“母亲河哺育了我”“为了‘母亲’的微笑”。第一个主题活动从几个方面展示了黄河的风貌,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黄河的热爱和关注。我觉得这个主题如果与第二个主题“母亲河哺育了我”糅合在一起,通过结合了解黄河在生产、生活及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河,对黄河的热爱油然而生,并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品德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山东教育》2015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