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四字诀”

发布日期 : 2023-01-20点击次数 : 369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光耀实验学校   张庆红

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设,彰显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小”“趣”“实”“美”着手,夯实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需从“小”处入手

最近,班主任吴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班里的好多家长“群攻”了她。“群攻”的焦点是,她把孩子给累着了。有的说,孩子手上冒出了好几个血泡,血淋淋的,直喊疼;有的说,孩子的脚趾被工具弄破了,需要包扎;有的说,孩子的脖子被庄稼戳出了伤痕,火烧火燎的;有的说,孩子的腿有些发酸了,回家饭都懒得吃,倒头就睡……家长们在班级群里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吴老师说得有些“下不了台”。

应该说,吴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她的课上得很精彩,教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师生和家长中有着良好的口碑。这次为啥意外地遭到家长“群攻”呢?起因在于近日的一节劳动课。吴老师所在的学校在城乡接合部,平时很重视劳动教育,吴老师对劳动教育也是很热衷。这不,那节劳动课,她就带领学生到校园外的学农基地开展劳动了。她组织部分学生去翻地,部分学生去庄稼地里锄草。也许是经验不足,竟忽视了劳动保护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劳动强度方面的考量——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拿着锄头、铁锨去做了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劳动,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开展了“劳动竞赛”。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吴老师认真反思,在此后的劳动课上,她就非常注意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本来就不适宜“大劳动”,从“小处”入手,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消除对劳动的恐惧心理。因此,我们也应该汲取吴老师的教训,不能提起劳动就想起“刨锨挖”的“大劳动”,搞轰轰烈烈的“兵团作战”,妄想一口吃个胖子,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孩子培养成劳动者。要注意因材施“劳”,因人而异,分层而为。要室内室外相结合,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宽度和高度。比如,幼儿剥豆角、洗手绢,低年级学生采花种、择蔬菜,高年级学生抹窗台、抬水桶,都是适宜各自年龄的特点“小劳动”。学校、家庭还要做好配合,共同奏响劳动教育的最强音。辛弃疾笔下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就是很好的范例。老师和家长既要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劳动环境,又要综合考量孩子的实际劳动能力,适宜锄豆便锄豆,适宜织笼便织笼,适宜剥蓬便剥蓬。尺度刚刚好,深浅最适中。

劳动教育需从“趣”处着眼

执教一年级数学的班主任老师小玫,别看从教时间只有两三年,可上起课来却是趣味盎然,孩子们十分喜欢。对于劳动教育,她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路。她认为,低年级的劳动教育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开始,运用儿歌或者游戏的方式,巧妙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寓教于乐的理念也让枯燥的劳动教育变得妙趣横生。

就拿她教学生穿上衣这件简单的“小劳动”来说吧,她做得是从容而巧妙。课堂上,只见她一边唱着儿歌“大门向外抓领子,轻轻向后盖肩膀。一左一右伸袖子,咔嚓咔嚓系扣子”,一边给学生们做简单的示范动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高涨。示范完毕,她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穿衣方法。学生们进行了分组研讨、实践之后,小玫老师派代表上讲台示范。学生们的穿衣方法真是各有千秋,让人耳目一新,有个学生将上衣披挂在身,然后张开左右手臂,同时伸进两个袖子,如同蜻蜓展翅,迅捷而有动感;有个学生抓着衣服的双肩部位,旋转一周抡过头顶,魔术师一般,眨眼间就穿在身上,美感十足;有个学生事先将衣服拉好拉链,然后钻进“衣袋”里,伸出一个小脑袋,小袋鼠似的滑稽而可爱。她又用儿歌的形式教学生们叠衣服:“衣服宝宝要睡觉,对齐门襟门关好。两手放胸前,像把娃娃抱。弯腰看一看,衣服叠好了。”学生们的兴趣足了,就有了做事的动力,他们很愿意拿着自己的衣服去练习,并且互相切磋,寻找自己的小绝招。在这样的趣味劳动里,学生们学到了本领,提高了意识,磨炼了意志,真是一举三得。

劳动的种类繁杂多样,但大多数的劳动动作单一、枯燥乏味。鉴于此,很多学生惧怕劳动,不大愿意参加劳动,尤其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都市里的孩子,更是谈“劳”色变,甚至出现了花钱雇同学代劳的“享乐腐化”行为,这就给劳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把劳动搞得花样翻飞,能让劳动者乐在其中、身心愉悦,方显大智大慧。劳动教育任重道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花式教学”适宜于常规教学,更适宜于劳动教育;“花式作业”适宜于常规作业,更适宜于劳动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将劳动蕴藏在有趣的游戏、娱乐中,“无为”而劳,让学生们不知不觉行动起来,不知不觉热爱起来,不知不觉留恋起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会达成。

劳动教育需从“实”处彰显

最近,处在同一年级的覃老师和庄老师,一个受到了表扬,一个受到了批评。表扬和批评的原因都在劳动教育上,覃老师所带的班级劳动成绩非常高,优秀率达到90%以上,受到表扬理所当然;而庄老师所带的班级劳动成绩却非常低,优秀率只有50%,受到批评势在必然。他们所在的农村小学考查劳动教育的方式是:一张试卷——学校根据劳动教材内容,简单地出了一张试卷,填空、判断、选择、论述……三下五除二,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考查完毕了。考查学生其实就是考查老师,分数高就证明老师教得好;反之,证明老师没有教好。

覃老师几乎没有带领学生搞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只是照本宣科给学生纸上谈兵,勾勾画画、说说议议、抄抄背背,居然就有“好成绩”;而庄老师却不在意纸上谈兵式的劳动教育,他重视的是落地生根的劳动教育,每次都带领学生亲手操作,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室外,把劳动实践搞得实实在在、扎实有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精神。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真正应该受到褒奖的是庄老师,而不是覃老师;学校错误的考评方式,导致了“褒贬错位”,而让做表面文章的老师得到了好处,让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败了北。这样的考查方式不可取。

“劳动”贵在“劳”,落脚点在“动”。不“劳”不“动”,纸上谈兵,算不上真正的劳动,也称不上真正的劳动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学习阶段有四种基本兴趣:直观兴趣(为事物新奇的特点所吸引)、操作兴趣(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因果兴趣(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理论兴趣(探索一般的普遍规律)。劳动教育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观兴趣”和“操作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因果兴趣”,因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体验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这样高度体现操作兴趣的教育活动,更不能游离操作与实践。正像有句话所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所以,劳动教育尤其要落在实处,要在“做过了”上面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要努力践行杜威的“做中学”原则——高观赏力是天才,而高行动力则是一种最好的天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考评要科学化、实效化,要从学生真正获取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上去考查,绝不能一张试卷定胜负,打击了像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的积极性。

劳动教育需从“美处”添彩

马老师是一位审美能力较强的老教师,平时就喜欢手工制作,擅长刻刻画画的。他教三年级的劳动课程之后,将看似单调的劳动教育提高到了另一个层次:那就是践行“美劳”原则。他精心打造劳动实践教室,给人一种温馨、清新的舒适感,置身其中,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消除疲劳,忘记烦恼。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马老师更是将美育与“劳育”相结合,给劳动教育添姿添彩,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他在教学生编织蝴蝶结的时候,为了提升美的效果,指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比例、牢固度和实用性等多个方面去考量,尤其是在选择编织线上大动脑筋,让学生知道,中轴线的颜色是隐藏着的,无关紧要,而编结线的颜色才是呈现在外表的颜色,所以需要选择漂亮、鲜艳的编织线,而如果仅用一种颜色的编织线难免有些单调,两种颜色以上的编织线色彩才更丰富。在不断的实践中,马老师再将学生的审美层次提高一层:注意色彩搭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眼光,选择怎样的颜色的编织线,搭配在一起,才会让色彩的整体效果更好,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美感。马老师既帮助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又引导学生共享美。他经常将学生的劳动成果共享给大家,以扩大影响面,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选择学生编织的蝴蝶结、红福结悬挂在教室;选择别具一格的竹篮插花、瓶罐栽培等摆放在教室外的甬道里,这些作品成了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劳动创造美,劳动又能给人美的享受。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孕育美德的温床。在劳动中,人会心生纯净的谦卑,也会心生纯粹的敬畏,从此对待山河万物,不觉间多出几缕柔情与悲悯。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要忘记渗透美育因素,要将美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积累美。当然,劳动教育要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可塑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适宜的教学方式,灵活生动,切忌一刀切。唯如此,才能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