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还想这样上课” ——大单元、大概念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实践

发布日期 : 2022-10-26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敬玲

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呢?我在教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践。

一、打破模式,跨界融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当前,绝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

“我们的衣食之源”设置了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第二部分“美好生活的保证”。可以说课程主题清晰明了,就是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以及他们与人们的关系,懂得尊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之前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老师搜集案例,情境导入、观看视频、引导交流。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懂得了道理,但是我总觉得这样不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大打折扣的,取得的育人效果也不过是“雨过地皮湿”罢了。于是,我先咨询了语文老师,了解学生的习作水平,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围绕一个意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向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进行了学生能力和学习进度的咨询。万事俱备,我的新的学习模式也诞生了——把课程创新为一个个带有奇思妙想的小话剧,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以农产品名称为名的话剧组,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精彩绽放的舞台。

二、组建小组,各显神通

我提前三周将这一课程策划给学生讲明后,全场沸腾了。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内容,选择角色,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用心为自己的话剧组起名字:“米宝宝历险记”“水的故事”“蔬菜大会”“我是玉米”“棉花的传奇一生”等等,新奇的创意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接着我布置了第一周的任务:1.搜集来源。依据自己所选内容查找物品的来源,以自述的形式写下来,可以配上图画。2.观察生活。这一产品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生活中有哪些节约和浪费它的现象?把你最生气的浪费故事、最感动的节约故事整理出来。3.采访。根据你最想了解的问题采访身边的人,做好采访记录。完成资料搜集后,我深入各小组,在语文老师和热心家长的支持下,指导他们编写了关于衣食的童话剧,编剧完成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排练。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些学生的爷爷奶奶也积极参与排练,为孩子们的道具准备和背景布置出谋划策,甚至自告奋勇友情客串。当学习与创造成为享受,还谈什么负担呢?

三、如约而至,精彩绽放

三周后的道法课来到了,为了让孩子们充分展示,我那天下午调了课,校长知道后,早早为孩子们打开了多功能厅。孩子们穿上自己设计的演出服装,拿着自己制作的各种道具,舞台的背景则是他们自己为剧情发展配置的图画。台下,校长、语文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和热情的家长们都在为他们助阵。“可爱的大米”在古诗《悯农》的唱诵中上台了,她娓娓述说着稻子的悠久历史。在细细春雨中播种,发芽,长成秧苗,在“农民伯伯”(爷爷扮演)的管理下成长为稻子。风雨来了,爷爷焦急地去抢收稻谷,全家齐动员把所有能遮雨的雨衣、油布,包括自己穿的外衣都盖在了稻子上……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扮演的“米宝宝”经历着收获后被小主人扔掉、滚落桌下、被蚂蚁拖走等悲惨遭遇,聚在一起悲痛地诉说自己的辛酸。听着他们的诉说,全场都静得出奇,那是心灵被触动的惊醒与反思。在孩子们的童话剧中,“西红柿”会唱出自己的身世,“土豆”会为大家科普蔬菜知识,“玉米”会带领大家观光与玉米有关的药品厂。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就是对学生精彩表演的赞赏与肯定。结束时,家长说:“这样的学习太有趣了,孩子回家就积极找资料,也不出去疯跑了。把《悯农》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还对着每一个农具查找用处和来源。” “现在再也不剩饭菜不浪费了。”后来,语文老师还据此让学生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美术老师开展了“谢谢你,我们的衣食”画展。老师们都感慨于活动的成功,说连平时不喜欢画画、不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优秀。孩子们则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想这样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