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遇尴尬 故事教学是办法

发布日期 : 2018-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  马富强

 

近年来,我校坚持把故事教学法作为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将故事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书本知识,体会人生哲理,培养道德情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学生乐学、家长乐见、教师乐教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背景动因

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同时,却面临着“小学科”的尴尬。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对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打造成学生、家长、教师重视的学科,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能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因此,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内容与故事教学法有机结合,让课堂充满有趣、好玩、好听的故事,有助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爱学习的动力。

二、主要做法

故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故事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故事,并由此学习课本知识和形成良好品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分类施教,提升教学实效。根据不同的年级教学课程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故事、展示形式,达到不同的课程目标,构建起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级教学框架体系。对小学低年级,选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等,以听故事、讲故事等形式,达到初步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蕴含道理的课程目的。对小学中年级,选择叙事故事、课本剧、社会经验故事、身边发生的故事等,以搜集故事、讲述故事、尝试改编故事、合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与价值判断。对小学高年级,筛选生活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道德判断故事等,通过提取、创编故事,提高学生体验人生、感悟社会、形成价值判断、培养德行的意识和能力。

(二)顺应教学目标,科学选编故事。课前,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编故事,做到“准”“切”“精”。“准”,就是故事内容既围绕教学目的和中心,又符合本班学生实际,使选择的故事思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贴合教学实际。“切”,就是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理解水平,选用语言规范、篇幅和人物结构适中的故事,进行删减、扩充,为教学服务。“精”,就是一堂课所选的故事不宜过多,以12个为宜,对有连续性的故事,注意层次,注重从不同角度实现育人目标,做到讲清一个道理,转化一个观念,实现一课一得。

(三)整合教材内容,准确讲述故事。课中,将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材内容与故事相汇相融,让故事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导线和穿插点。一是以故事为开头,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课本内容前,选编与此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以故事为开头,让学生先对故事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对故事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带着兴趣和体会去学习教材内容。二是以故事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在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意图的前提下,将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教学环节当中,由浅入深,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参与一个个故事过程中体验、感悟故事,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三是以故事为载体,触动学生心灵。在学习中,选编与此相关的典型故事和案例作为载体,以此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为我喝彩”一课时,选用海伦·凯勒的典型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世界,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取得成效

通过几年的课堂实践,故事教学法引领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学生来说,故事教学法注重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故事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后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延续故事、想象故事、续编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正从小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行。对教师来说,故事教学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去,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讲课音调,将自己和学生充分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学校来说,故事教学法以故事为切入点,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将故事教学向故事育人推进,形成了极具“一小特色”的故事育人法,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注和肯定,在全市进行推广。

 

(《山东教育》2018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