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 培育学生法治观念

发布日期 : 2022-11-2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韩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本学科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对要培育的法治观念做出如下表述: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基于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有机融入各学科育人要素、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的理念,我校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让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在“大思政课”中借力社会资源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法治教育。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各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增加了法治教学内容,其中六年级上册为法治专册。法治内容的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挑战是很大的。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法治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力社会资源,尤其是司法机关的力量,让专业人士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完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法治实践,让学生更直观、深切地感悟到课堂法治知识的实践价值所在。

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大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努力借助专业司法力量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一是学校与司法局联系,积极寻求支持。区司法局为学生提供600余本宪法读本,做到了人手一册。开设大课前,开展了宪法晨读;开设大课后,举行了知识竞赛和宪法宣讲活动,使“大思政课”延展长度、增加厚度。司法局还派出了两名优秀律师参与思政大课的现场授课环节。二是让学生走进司法机关,观看了法院工作人员庭审直播,感受宪法的神圣与庄严。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审判厅、文化长廊等场所。庄严的国徽、威严的法台、宽大的法椅,让学生顿感庄重和肃穆。开门办学,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构建起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学校—家庭—社会的法治教育格局。

二、在“大思政课”中融合不同学科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各学科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积极地投身到“大思政课”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在主题“大思政课”教学中,我们成立了由不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项目组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全科共讲法治。各科教师基于学科个性和特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在“做小小宪法宣讲员”环节,学生浏览宪法网站,用制作宪法宣传标语、电脑小报、电脑绘画或手抄报等形式学习宣传宪法。教师围绕法治主题,以敏锐的政治头脑、宽广的视野和跨学科思维发现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准学科内容与法治教育的契合点,将美术、信息科技、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融入法治课堂,使课堂从枯燥乏味走向妙趣横生。

在“大思政课”中开展案例教学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我们要关注社会新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反映现实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宪法伴我成长”教学板块中,设计的三个小环节都注重了运用案例教学。

环节一:教师伴随沙画的演绎,讲述宪法一直在我们身边、呵护我们成长的故事。适时出示相关的宪法条目:小杰出生了,他呱呱坠地,给父母带来了喜悦,父母给他上了户口,从那一刻起,小杰就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拥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六岁那年,小杰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和许多同学一起学习知识。(出示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与宪法息息相关。

环节二:来到现场上课的律师给学生出示几个场景,如“商场保安搜查我们的身体”“高队长因情况紧急要先进入居民家中搜查再补搜查证”,请学生评判这类行为的对错,并回答是依据宪法的哪个条款做出判断的。

环节三: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案例和对应的宪法条目,推选出一个最典型的案例进行展示。

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宪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大思政课”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我们要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