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成 演绎精彩品德课堂

发布日期 : 2015-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徐荣芝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   孙立岗

 

前段时间我参加市里组织的教坛新星评选,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后,就忙着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坐到了后排的座位上,下一位执教的胡老师也开始了上课准备。可刚刚板书完题目《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胡老师突然停止了上课,向台下张望了一会儿就走下台来。开始上课了,怎么突然中止了教学,是有什么预设的活动吗?所有参会老师用惊讶的目光追随着走下台来的胡老师,想看看她预设的什么情境。胡老师继续不慌不忙地走着,竟然在我面前停下来:“徐老师,是不是错把我的教案放您包里了?”“噢,是吗?不可能吧。”我边说边打开包,一翻果真有几张陌生的纸。“实在不好意思,光忙着收拾讲桌上的东西了,没注意拿错了。”“没关系。”说完她又从容地走向了讲台。看来胡老师在我还没收拾完自己的东西时就把教案放讲桌上了,怪我,没看清就收拾了。本来上公开课就挺紧张的,让我这一闹肯定影响到她的情绪了,正当我陷入深深的自责时,她已经走上讲台从容地开始了课堂教学。看着胡老师并没有受到此事的影响,我心里的包袱稍微轻松了一些,否则我的“罪孽”可大了,同时也非常佩服胡老师面对突发事件的从容、镇定。下课后,我忙找到胡老师再次表达我的歉意,胡老师却说:“徐老师,我应该谢谢你。”胡老师这么一说,我真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她说:“你给我提供了多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如果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向后开展教学,课堂一定会更精彩,但遗憾的是我却没有利用好。”

胡老师的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啊,这不就是很好的课堂生成吗?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是在我们教师预设之外的,我们应该机智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灵活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我们这样处理:“同学们,像刚才发生的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但确确实实发生了,这就是突发事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刚才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老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是怎么应对的?我们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又该怎样应对呢?”把这个意外巧妙应变一下,是不是会出现更多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生成更精彩的课堂呢!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动态的,会有很多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挖掘、利用好这种课堂动态教学资源,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才能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高潮迭起的精彩。

那么,如何捕捉课堂生成,创造精彩的品德课堂呢?我认为除了巧妙应变以外,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预设,引发精彩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只有精心准备,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生成精彩,增强生成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用摄像机把这些活动拍摄下来,看看他们的相册,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变化。课上,谈到家乡的变化时,孩子们兴致特高,有的从住房方面谈,有的从道路方面谈,还有的从吃穿方面谈,还有的直接播放访问爷爷的录像,从爷爷的话中了解家乡的变化……真是精彩纷呈。“看到家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有的说:“可爱的家乡,我爱你!”有的说:“家乡,我为你骄傲!”从孩子们激动的话语、流露出来的表情,我感受到了他们真挚的情感。

通过课前的预设,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铺垫,也就演绎出了课堂精彩的一幕。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

二、聆听稚音,让争鸣满堂彩

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孝敬长辈”,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声音:“我妈妈叫我不要搭理奶奶。”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你刚才的话老师听到了,为什么,能告诉老师吗?”这位学生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妈妈跟奶奶吵过架,所以妈妈就不让我理奶奶。”“那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奶奶一直挺疼我的,我也想关心奶奶,可妈妈不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马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他能够继续关心奶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你告诉妈妈,大人的事与小孩子无关,奶奶对你很好你就应该孝敬她。”还有的说:“我妈妈也和奶奶吵过架,姥姥知道后批评了她,你不妨让姥姥给妈妈做做工作,他们和好了你也就不用为难了。”

虽然这并不是我预设的活动,然而,学生在课堂上说出的一些想法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放大错误,让智慧放光彩

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班级制度大家定》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同桌之间画‘三八线’的做法合适吗?”正当大部分同学异口同声地喊“不合适”时,一种别样的声音传来:“我觉得画‘三八线’挺好的。”对于这一观点,我并没有武断地给出结论,而是继续问道:“谁还与这位同学的观点一致?”其他同学你看我、我看你,有几个慢慢地举起了手。“好,下节课咱们就开一个‘三八线’辩论会,同学们可以尽情发表你的观点,并为你的观点找到充分的论据。”在接下来的辩论会中,正方、反方辩论得非常激烈,反方同学有理有据地说出了画“三八线”的坏处,既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不利于良好集体的建设,同时也破坏了公物;正方同学认为这样可以互不干扰,免得乱拿对方东西。反方同学立即提出了画“三八线”不是解决“互相干扰、乱拿对方东西”的唯一方式和最好方式。接着反方同学又指出:“可以与同桌相互约定不干扰对方。”“遇到问题一起商量共同解决。”……在反方同学有理有据的辩论下,正方同学心悦诚服地同意了他们的观点,表示不再支持画“三八线”了。

抓住错误是一种机遇、一种智慧,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如果在刚才的课堂中,我只是指出“我觉得画‘三八线’挺好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家不能这样做,我想这种说教是到不了孩子们心里去的,庆幸的是我抓住了这一错误机遇,并把它放大,通过辩论会,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不能画“三八线”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品德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意外,创造性地加以处理,生成精彩课堂。

 

(《山东教育》2015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