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作业的“帮困扶贫”

发布日期 : 2015-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滨州市高新区福生小学   赵春山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科学课作业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养成习惯、锻炼意志、反馈信息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学困生的作业布置与完成情况值得我们大家深入反思。

在过去的科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作业的理解与认识存在误区:其一,科学课不重要,做与不做都一样;其二,实践操作性的科学作业,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做做,没有体会到做作业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在布置《蚯蚓的选择》一课作业时,让五年级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星期天去捉蚯蚓,经过调查,完成作业的占66.5%;家长陪同完成的占19.8%;学困生完成的占5%,其中,家长陪同完成的只占1.5%。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学困生对于科学作业误区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家长对学困生作业跟进不到位,没有起到督促、检查、帮扶等作用。学困生在家长眼中,除学习外其余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但一到学习中,家长的脸色突变,棍棒相加、恶语相对,把孩子学习中的点滴希望瞬间扑灭。孩子在作业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愿与家长交流,只好乱做一通,把对与错的生杀大权交给老师,自己的惰性慢慢形成,知识的渴求越走越远。另外家长对学科的认识的偏见,助长了孩子对科学作业的放纵。家长总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是最重要的,其余的不重要,孩子学与不学无所谓。其二,教师对学困生的关爱不够,对学困生的作业辅导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纲要课程设置,小学科学课每周只有两节课,老师很难在课堂中偏爱于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滋生了学困生对科学作业的冷漠。其三,自制力较差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对实践操作性强的科学课作业,学困生对于课后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动手实验更无从谈起。

不同于其他学科,科学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观察—探究—操作的过程中去思考创造,力争作业顺利完成,获取知识能力的双丰收。

一、学生和家长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家长作业

孩子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和帮扶。在家长会上,我利用身边的实例说服每一位家长,使他们深知自己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也是一位领路人、帮扶者。要想让学困生知道科学作业重要,就必须先让家长改变对学科知识的偏见。科学作业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锻炼了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和实验中去发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就是家长作业。为此,我让每一位家长与孩子签订帮扶协议,协议规定:家长必须及时督促、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学生在做作业时有权让家长进行帮扶;家长对孩子的作业不能放纵,要严格要求;每一门学科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不能向孩子灌输学科孰重孰轻的错误理念等。协议的签订,使家长们转变观念:乐于帮扶,勤于督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成了家长的必修课。对学困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看到了前进的希望。

二、家长和教师传递爱心接力,制定教师作业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智力开发与能力发展”主要是面向那些文化成绩突出的少数“尖子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教师的爱随之倾斜。所谓的学困生心理上又有一个共同点: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上进心,自卑、冷漠、孤僻。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要想抚慰学困生的这些创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感情,真诚地爱学生。爱的天平更倾斜于学困生,做到持之以恒,这就是老师的作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课堂上注意选出适合学困生训练的习题,课后鼓励他们参与爱好的业余活动,影响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班内树立自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三、教师和学生制定约束公约,制定学生作业

学困生自制力较差,课堂中老师的教导,捆绑了他们的手脚,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课后总想释放自己,把学科作业抛之脑后,特别是科学课的实践性作业,学生更是不予理睬。改变这一现状,就是学生作业。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我们要抓住问题,对症下药,学习效果就会日趋见长。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制定约束公约:每做完一次作业,都要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实践性的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写出实践心得等。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绝对不能浇灭学生积极上进的愿望火花。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