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推想”与“查阅”
发布日期 : 2015-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吴民益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和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想就是推测、猜想,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或含义深刻的词句,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猜测和推断。如读了课文题目就会推想课文的内容或主题,读了前文的内容就会推想后文的内容,读了前面的文字就会推想后面即将出现的文字,读了一个词语就会根据上下文推想它的意思。这是阅读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表现。
然而推想毕竟是一种猜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等存在局限,学生的推想往往不太准确。如《郑成功》中有一句“台湾同胞听说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个个喜出望外”。你问学生“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学生大都说“非常高兴”。学生没有胡说,学生的猜想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经验,但仅仅说“非常高兴”还不太准确。“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但很多老师往往和学生一样,懒于查阅词典,就此为止,说得过去就行了,不求甚解,常常把“错误”当作“正确”还大加表扬,让错误“发扬光大”。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翻看词典,上面对“喜出望外”的解释是:“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感到特别高兴。”所以不是什么高兴都可以用“喜出望外”这个词语来表达的,必须是“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的高兴才可用这个词语,有“喜从天降”的意思。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把“眺望”说成“向远处看”,应该是“从高处向远处看”。把“震撼”说成“震动”,应该是“心灵受到强力的冲击”等等。
既然学生的“推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那么能不能让学生不要推想,直接查阅词典算了?答案是否定的。“推想”是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一种“天性”行为,我们千万不能抹杀这种“天性”,而应鼓励和引导。更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和命令代替学生的推想,包办只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会退化。正确的做法是把“推想”和“查阅”结合起来。因为课标上还讲“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词典”这个权威的“无声老师”。我们应该先让学生推想,不管他推想得是否正确,都不能批评嘲笑。然后再让学生查阅词典,和词典上的解释比较,看看自己的想法和词典上说的是否一致,把这当作是一种猜谜语,让学生觉得有趣。如果不够准确,教师再引导他找原因,举例子。如上面讲的那个“喜出望外”,当学生说“非常高兴”,教师应表扬:“说得不错。但是不是什么高兴都可以用‘喜出望外’呢?看看词典上是怎么说的。”当学生知道应该“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感到特别高兴”时才能用这个词语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郑成功的军队来了,台湾人民有点“出乎意料”呢?因为台湾人民被荷兰侵略者统治了38年,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台湾同胞,他们恨透了。他们年年盼望明朝政府能收复台湾,但等了一年又一年,明朝政府始终没有派军队来收复,台湾人民有点失望了。可这天,郑成功的军队来了,而且赶走荷兰侵略者,这真是“喜从天降”啊!然后再举例:“今天的试卷不难,我估计能考一百分。下午试卷发下,果然考了100分,我喜出望外。”这句话中的“喜出望外”用得不恰当。最后让学生造句。
还有一点要注意。有时词语的理解不能照办词典上的解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有真正的理解。如《郑成功》中“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此句中有个成语“负隅顽抗”,当学生推想词语意思说“拼命顽抗,不服输”时,教师引导“负隅”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说“负”是“依靠”,“隅”是“山的一个角落”。词典上成语的意思说“依靠险要的地势抵抗”。教师引导:本文是依靠险要的地势吗?是依靠什么?学生读书知道是依靠“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那么“负隅顽抗”在本文中什么意思?学生终于知道这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是“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顽抗”。
总之,我们应把“推想”与“查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两手都要抓,努力培养学生的“推想”和“查阅”能力和习惯,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山东教育》2015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