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掘历史文明魅力

发布日期 : 2014-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姚家小学   叶蓓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响着中小学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现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中小学如何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记录历史与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担负着文化推广、公众教育的重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生观众都是博物馆的主要受众。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二者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而且还可以推动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近几年来,国内各博物馆也在不断改进,满足学生观众的需求。但是由于博物馆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囿于场地、时间等因素,在契合上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笔者利用综合实践课,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山东省博物馆为学生的活动基地,系统地对其进行与博物馆相关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更能够在参观、活动中对博物馆的认识有所升华,从而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历史文明魅力的目的。通过三年来的课程实践活动,略有心得,在此结合具体实施办法粗浅地谈几点想法。

一、以博物馆专题展厅为基点,拓展外延加深文化了解

山东省博物馆中的专题展厅很多,从多个角度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山东。各个专题展厅不仅仅是单纯的展品陈列,更设计了很多的体验项目,对于探索欲望强的学生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所以笔者就先从这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山东省博物馆中的“孔子文化大展”则从孔子生平、孔子思想及其影响、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以精美的文物、丰富的图片,以及复原景观、模型、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了一个丰满而生动的儒家文化盛宴。学生通过参观孔子文化大展仅仅是初步了解孔子,但是对于儒家思想以及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是非常陌生。所以在组织该主题活动时,就依托学校每年在学府文庙举办的启蒙礼、闵子骞墓举办的感恩礼等开展“齐鲁名人我知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于历史上的齐鲁名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齐鲁文化对中国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做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成功展”通过展示山东近几年的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这些考古成果取得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并认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文物以及齐鲁文化的泱泱风采。学生站在玻璃板上惊讶地欣赏脚下古人的遗迹,无不对考古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在学生中的盛行更是激发了他们对考古发掘的无限遐想。所以在开展课程时笔者因势利导,以“现代考古现状”为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在班中开展专题报告,并带领学生亲赴四门塔、大佛头等文物保护地区了解文物现状。信息整理与考察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感,更提高了他们实地访谈的能力。

二、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开发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且不乏国宝级艺术珍品,而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的历史。单就罗振玉旧藏甲骨文险落日寇之手就令人心悬不已。所以笔者从“文物背后的故事”入手,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是如何保护文物、修复文物、存放文物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同时还组织学生探访济南旧时民居,向市民发放倡议书,号召社会保护历史古迹。

学生对山东省博物馆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山东省博物馆目前的不足之处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们为此专门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整理成文,送交山东省博物馆。受知识结构所限,他们的很多想法或许还比较幼稚,但这其中的确饱含他们对博物馆建设的期待。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表示很多建议极具参考意义,今后将进行改进。

三、以了解文物知识为媒介,结合学科教学整合知识传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一直都是制约其全面开展、落实的矛盾之一。面对这一现状,笔者与学校学科教师协调时间,将相关课程与博物馆参观相结合,使山东省博物馆主题活动充分地走进课堂,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翰墨丹青”单元与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中“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不仅让学生通过了解博物馆甲骨文、青铜铭文、简牍深刻地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馆藏书画展,欣赏并了解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对书画艺术的兴趣,每班更制作了“丹青墨宝展示台”,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铁壁情怀”“图腾崇拜”“鲁绣魅力”等主要结合美术课程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拓展个人兴趣。

“手工制作化石”“古今生活器皿大比拼”则是结合青岛版科学教材中认识岩石、生活中的材料等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制作的乐趣。

四、以博物馆相关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

走进博物馆,面对那些陌生的陶瓶很多成年人都会感到迷茫,更何况是小学生。为了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每次参观博物馆,那里的工作人员都会安排专业讲解员为学生解疑答惑。他们友好的微笑和生动的讲解,令学生深深折服,更对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山东省博物馆宣教部取得联系后,济南市姚家小学从学生中选拔合适人选,组织学生义务讲解队。通过近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讲解已经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适当对讲解词进行修饰。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山东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04年英国浸礼会牧师怀恩光创建的广智院,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1954年,在原址建成山东省博物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1992年千佛山新馆投入使用,2010年迁入经十东路的新馆。

山东省博物馆的三易其址其实也是济南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济南市姚家小学的很多学生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对于济南的认识大多是从父辈那里获取的,而且基本是近十几年的情况。作为现在的“新济南人”,未来的济南建设者对于济南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省博的地址变迁,使他们进而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济南城区的变化,了解济南城市的发展,这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叹他们的独特创建。比如:“为什么省博、省图、省美术馆都建在东部,济南的西部本就经济相对薄弱,文化设施建设如果能对西部有所侧重,对济南的经济均衡发展岂不更好?”现在,省会大剧院、市图书馆纷纷在西部建成,而这正好与学生的想法不谋而合。

笔者利用便利的文博资源开展“走进省博”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三年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确得到了很大提高,博物馆俨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困惑:

1.如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整合课程安排,提高动手实践性强的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特长引导。

2.在学生参与各个专题活动时确实得到了能力提升和思维培养,可是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一套较为合理的方法。

以上问题,将在今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继续研究,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笔者也将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山东教育》2014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