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是语文

发布日期 : 2014-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平度市实验小学   李吉波

 

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争议之声,也不能缺少争议之声。没有了争议,也就没有了碰撞和发展。但面对争议,我们首先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从或跟风。

日常听课,经常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这节课缺少‘语文味’。”“这节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历史课、地理课、欣赏课、表演课……)。”

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课为什么就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不能上成欣赏课?

我们一直倡导树立大语文观,而大语文观不仅仅是指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也包括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学本身的趣味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落实针对的是整个学段、整册教材,而不是孤零零的一节语文课。

可能受当前一些公开课的误导,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将语文课程目标的落实都局限在一节语文课中。在一节课里,听说读写、思想教育,无一遗漏;读讲议演,悉数上场。似乎只有这样,一节课才算完整,才算将语文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位,而没有站在社会生活、整个学段、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去统筹课程目标。这种试图通过一节40分钟的课去将课程目标全面落实一遍的想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现实的。如此一来,只能是面面俱到,而又面面都不到。

公开课自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性,它往往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倡导,或一种教育教学策略的推广,借一节课的形式来一个全景式的展示。我们无意否定公开课的积极作用,但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课都要照着公开课这样来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要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站在整个课程目标的角度,站在整册教材的角度,站在学生现有基础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也许这一节课只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也许这节课偏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许这节课只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许这节课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大的语文观来看,只要在这一个学段内,在这一个学期内,在这一册书内,整体上保持平衡,确保每一个课程目标落实到位,何必计较像什么课?只要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效,何必计较什么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何必像分月饼似的进行平均等分?内涵丰富的完全可以讲他个五六个课时;内容简单的自然也可以一个课时讲它个三四篇课文。遇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或者适遇重大社会事件或特别的节日,更可以来个系列专题。

教学本身就是一件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说它复杂,是说它的教学内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听说读写、人文内涵……可谓纷繁复杂。说它简单,是说它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千法万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你是探究还是讲读,也不管你是“情境教育”还是“诗意语文”,最主要的是学生要爱语文、爱学习。不少名人和名师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谈的最多的就是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感和沉浸书中的那种幸福感。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讲得非常清楚。京剧演员出身的徐宗文老师、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的孙宝书校长……他们的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精彩可言,关键是他们激发了学生读和写的兴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正如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卷七十八中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要师生“心有灵犀”,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儿,一个手势就足够了,老师只是赏识和提醒,根本不必要挖空心思地去想这法儿那法儿。只要学生爱读书、爱写作,学习完全都是学生的事,没有教师,学生自学都能成才。

其实,不管语文教育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一种自身规律的遵循和探索。它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服务于社会,但它更应该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实施者,也应该去除过多的功利性的思想,保持一个教育者的独立思想,坚持学术思想的独立精神,真正站在语文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语文教学一个稳定的根基,还语文教学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语文就是语文,与时俱进,兼收并取,是必需的,但千万不要丢了语文的根本,更不要丢了语文教师的独立精神。

 

(《山东教育》2014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