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实验的权利还给学生
发布日期 : 2014-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栖霞市大庆路学校 隋红霞
科学课开设已经近十年了,尽管各地组织了不少相关的培训,但目前很多科学实验还是没有走出老师引导的误区。不少老师为了寻找实验而去备课,为了做实验而去讲课,结果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学生在老师既定的模式里搞实验,实验了半天也只是照猫画虎而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并没有多少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呢?
一、弄清实验意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如四年级上册16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其中就有利用测力计测重力的实验。从表面上看,这个实验可谓简单,不过是用测力计测一测而已,好像没有什么含金量。但做过之后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例如:重量是不是重力?从测力的方法来看,与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量的方法很相似,如果教师提前没有让学生弄明白怎样看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把重量和重力混为一谈了。反之,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测试时,有目的地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不同的单位“N”和“g”,学生在测力时就不会混淆,而且有心的同学很可能还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实验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它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例如四年级上册17课《蒸发》有个验证蒸发可以降低温度的实验。教材的呈现内容很简单,用一张图片给出了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具体怎样操作则没有涉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书上提供的材料来组织实验,学生则失去了思考的机会,降低了实验的价值。如果教师把实验课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师:蒸发在冬天会不会发生呢?
生:会。
师:也就是说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那么蒸发跟温度有没有关系呢?
生1:有。
生2:应该没有。
师:到底哪个猜测正确呢?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实验?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想到要用温度计。而实验的方法就千奇百怪了:有的用棉花蘸水,有的用纸蘸水,有的用纱布蘸水,还有的干脆直接用温度计的液泡蘸水,也有用温度计放在水杯里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找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弄清了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实验结果不言自明。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实验
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的不同,各年级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不相同。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例如三年级上册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有一个研究物体浮力的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设计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如: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可以看出水向上托呢?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可以想到用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来设计实验。五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快,老师则可以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比如《杠杆》一课中教材提出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利用情景把学生引入到对杠杆的好奇之中:“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来。
(《山东教育》2014年1、2月第1、2期)